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8篇
世界政治   22篇
法律   592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2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娄云  刘丹丹 《法制与社会》2013,(29):146-147
群体性事件是指有一定人数参加的,通过没有法定依据的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从行为目的出发,可将群体性事件分为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和维权型群体性事件。本文所探讨的反日游行中暴力行为属于典型的泄愤型群体性事件,试图就此类行为的性质、特征、转化机制加以分析,对其中的一些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如何进行刑法规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将预防和处置此类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阙灵聪 《法制与社会》2013,(30):260+262-260,262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自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被确认下来以后,司法系统就此政策召开了讨论大会,并要求在司法系统实施宽严相济政策,特别是监狱系统,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关,对罪犯进行直接管理,对罪犯的改造影响最大。本文就从宽严相济的含义着手,结合监狱的实际来论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15日16时许,犯罪嫌疑人潘甲(未成年人)与潘乙(未成年人、已判决)、潘戊(未成年人、另案处理)在三都县XX乡赶场时,在XX乡政府门口"逗"三都县XX镇X村的女青年陆M、陆N玩时,与陆M、陆N同家族的XX镇某村的陆甲、陆乙、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针对新时期社会现状而提出的一项刑事司法政策。本文试从宽严相济视角审视现代检察工作,提出检察机关当前办案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完善新时期检察机关的办案方式和工作机制,使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保安》2012,(10):67-68
我所在的校园中队现有客户14家,保安班38个,岗点47个,人员149人,下设6个分队,其中有安阳市2个分队。从队员到队长我已历经8个年头,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意识,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上游、力求完美,尔后从一点一滴做起,实现自己的目标。人要有点精神追求,这对于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鑫  李锦阳 《法制与社会》2012,(28):107+109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犯罪具有涉案人员多、社会影响大、受关注程度高等特点,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从本罪的主体要件、客观要件等多方面,准确把握本罪中"首要分子"与"积极参加者"以及"一般参加者"的区别,区分其与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的界限.此外,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要通过运用检察建议强化诉讼监督、完善检察官联络室制度等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18.
郑新 《学理论》2015,(5):85-86,9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视角,对死缓制度的特征以及死缓适用的条件做详细分析,得出死缓制度具有"双特征"的结论。基于"双特征"的特点,死缓实质条件的细化可分成体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考量因素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减刑制度尚未发挥其应有价值这个问题,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角度对其进行定位。既简单介绍了基本理论,又对现实情况和应然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两个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也就是刑事损害赔偿基金和透明度。力求说理性和启迪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刑罚轻缓化已成为各国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刑事司法的理性选择,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国是否应该融入刑罚轻缓化的历史潮流?如果融入,是否又有不同于他国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在中国的刑罚制度中予以体现?本期策划组织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刑罚轻缓化的提倡理应成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