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西方文化的接受不是生搬硬套或原盘照搬,而是有选择有保留有意识有批判地误读。巴金心理深层的传统文化积淀使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呈现了一种不可克服的悖论性,西方文化最终通过中国化过程才被巴金吸收到自己的文化视野中。  相似文献   
62.
巴金的梦     
陈丹晨老师曾经告诉我,他的这部著作的原书名就是《巴金的梦》,以后在出版社编辑建议下,才更名为《巴金全传》。翻看一下目录,全书共分七编,二十二章,而每一编的标题都有一个梦,如“革命的梦”,“文学的梦”,“生活的梦”等等,每一章标题也有一个梦,像“爱之梦”,“英雄之梦”,“殉道者之梦”等等。这些梦,实际是巴金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作者认为,巴金的梦境与现实世界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无论怎么说,巴金的这些梦的的确确表现了他对人类世界强烈痴狂的美好渴求、憧憬和希望。有时,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被移置在梦幻中来表现;有时,是因为他对生活过于理想化,执着于单纯和善良的企求”。所以,巴金的梦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却可以说是现实的延伸。许多作家都依恋着梦,探寻着梦,甚至仿制着梦,他们实质上更是企图借助  相似文献   
63.
孟红 《党史纵横》2021,(1):60-63
巴金,原名李尧棠,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一生著述高达1300余万字,堪称中国文学旗帜.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曾深情地说: “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无穷无尽的感情.”巴金曾以极高的热情两度亲赴朝鲜...  相似文献   
64.
2011年初,我与巴金故居纪念馆(筹)的同仁一起在武康路113号整理登记巴老的遗物,为年末正式开馆做准备。走进这幢欧式小楼,坐在客厅的小桌前,面对满地堆积的藏书、物品,一件件从这里过手造册登记。这样的捐书场景我已见过无数次了而这次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同样的忙碌,特别是在为实现巴老的遗愿而工作,睹物恩隋,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5.
巴金的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接纳-反思-扬弃的过程.在这一个世界观和创作观形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因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需要而"扬弃",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6.
巴金的故事     
赵兰英 《廉政瞭望》2005,(11):54-55
一个睿智的人, 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可敬的人——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一颗现代中国的良心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个复兴中民族的沧桑记忆,巴老就像故乡那片土地,厚实、温暖、深切……“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让我们默默追忆巴老,捡拾起内心严肃的人生思索,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67.
巴金的真情     
王维玲 《人事天地》2007,(10):30-30
1936年,20岁的刘白羽应邀到上海,由好友靳以引见结识了巴金。  相似文献   
68.
柳守忠 《湘潮》2008,(5):50-51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地采访。3月22日,巴金和其他17位文艺工作者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所有会见的同志。  相似文献   
69.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随之,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春节刚过,巴金要求去朝鲜。  相似文献   
70.
袁鹰 《民主》2013,(4):43-47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不会讲话的四川人1949年6月5日下午,上海解放刚一星期,八仙桥青年会礼堂坐满了文化教育科学界知名人士,出席上海开埠百年来未曾有过的一次盛会。统率大军解放上海的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将军便装到会,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讲了一两个小时,他那豪爽坦率的态度,真诚实在的讲话内容,加上诙谐风趣的四川口音,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使会场上自始至终欢声不断。上海知识界人士见过许多世面,从国民党政府军政大员、欧美各国要人到中外名流学者,“阅人多矣”,却是第一次面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