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基督教文化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蕾 《理论学刊》2004,13(3):106-108
本文主要探讨基督教禁欲主义和世界主义对巴金思想创作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不应该从单纯的教义、教规的约束出发,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基督文化精神对巴金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巴金作品的渗透。  相似文献   
72.
由于阅历的巨大差异和自我反省的缺乏所造成的深深隔膜,现在有些人对巴金的“讲真话”常常不以为然。实际上巴金自建国以后所拥有和被置于的社会身份与他“讲真话”的心声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张关系。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使得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不得不常常陷于“言行不一”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循着巴金对晚年托尔斯泰的理解,我们实在不应轻看他的“讲真话”。  相似文献   
73.
孙郁 《北京观察》2005,(12):40-41
巴金之死,引起了青年人的争议.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指责的文章,大意是巴金的小说水平较低,与其名声不符.  相似文献   
74.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5.
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内容,打造精品原创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巴金故居2018年策划和举办的萧珊纪念展暨系列活动的实例,从作者具体工作实践出发,以“让展品讲好博物馆的故事”为核心,通过把藏品变成精选的展品、让展品有生动的故事、让故事有丰富的语言和情节等来论述展品选择、展览策划中的主题提炼、充实和丰富展览的手段和方法等问题,积极探索在全媒体时代博物馆自我破茧的开放之路。  相似文献   
76.
焦点人物     
《时事资料手册》2005,(6):82-84
  相似文献   
77.
刘夏辉  杨丽华 《青年论坛》2007,1(2):131-133
《憩园》是巴金后期所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不似《激流三部曲》像一条澎湃的河流,曾裹挟了那个时代众多的青年,勇敢地走出家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勇气。它就像贵阳郊外的花溪一样缓缓地流淌着,向读者讲述了两个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这部充满感伤气息的牧歌式作品,让人感到生命的沉重,像壶陈年老酒,愈品愈觉醇厚,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8.
张鹏 《传承》2011,(20):66-67
巴金的《随想录》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品。它不但语言质朴无华,内容真实自然,而且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该书的价值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本身和文学的范围。从这150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巴金的文学创作与法国、日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名人趣事     
陈永群 《廉政瞭望》2012,(14):69-69
巴金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4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千就是20多年。1993年.巴金89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直把陈铁迪惊异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相似文献   
80.
马识途——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马识途(公元1915年—),原名马千木,曾用名马千禾,笔名马质夫、马烈夫,祖籍湖北麻城,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当代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作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等。马千木的青年时代是在外敌入侵、抗日救亡的怒潮中度过的。1931年,他怀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境,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