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思想家为了推翻旧的价值体系,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启蒙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基本架构."严复的'自由'、谭嗣同的'平等'、康有为的'博爱',完整地构成了当时反封建的启蒙强音."[1]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学学说,"新人"是维新派阐释启蒙思想的人学范式."新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新"上.新人学说建立在确立理性权威、重新阐发人性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根据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考量.维新派思想家的"新人"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对构建社会价值体系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栾兆星 《南大法学》2023,(3):153-171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重构中国文明的自主性,力图保持儒学在政教中的普适地位。在处理儒学与立宪的关系时,康有为认为孔子作《春秋》立宪法,且与西方宪法相较,作为宪法的《春秋》在时空上具备普遍性。进而,康有为通过诠释儒学经典,以《春秋》公羊三世为普遍规范,将立宪政体融入儒学之中,以此为变法改制的步骤和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他还通过阐发儒学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求人人自主、自立、平等的立宪原理,对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做了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康有为贯通古今、融合中西而形成的“孔子制宪说”虽无法凝聚世人的立宪共识,但展现了传统、现代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性,诠释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性,并提供了儒家立宪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后百余年中国受尽列强蹂躏,从康有为等爱国志士的"戊戌变法"到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无数先贤先烈追求振兴中华的强国梦。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梦"字承载的是13亿中国  相似文献   
14.
王龙 《同舟共进》2014,(6):16-21
甲午惨败的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都行动起来了,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学贯中西的严复首先从平静的书斋拍案而起,化笔为剑,用文章呐喊冲锋;康有为在北京振臂疾呼,发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约、迁都、变法三项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愤而向清廷公开挑战,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家国罹难的艰危时刻,这三位中国人所经历的心路沧桑,无疑是中华民族劫后重生、凤凰涅槃的生动缩影。  相似文献   
15.
正在重庆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异乡人应该被铭记。一百年前,在中国由古老迈向近代的关键里程上,他是维新运动的一个火炬手;而重庆,是他维新、创业的一个重要舞台。他,就是宋育仁。早期改良主义者甲午曾创惊人之举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幼年不幸,5岁丧母,11岁丧父。后随伯父到  相似文献   
16.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时,曾谈道:“《撕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近代国人的"大同"诉求与新中国的曲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贯生 《理论学刊》2002,4(4):106-109
近代国人慕西方机器之发达 ,悲西人贫富之悬隔。他们在社会观念上普遍认同“大同” ,并从西方各种理想主义思想中寻得知音 ,从而产生对“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新中国初期近 30年的曲折历程正是国人为追求“大同”社会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12):192-193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路阳 《人民论坛》2010,(6):242-243
康有为为使其变法获得观念合理性,系统地研究日俄改革史,希冀为中国找到救亡图存的范式,从而构思出了"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的改革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康有为形成了仿洋改制与托古改制并举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自维新以来,康有为就开始注意绘画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关注绘画的实用价值。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作欧洲十一国之游,康有为直观感受到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差异,在游记中提出要师法西画写实风格的观点。这一经验也贯穿康有为后期的绘画思想,提出以写实作为手段来改良中国画,从而“合中西为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