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王龙 《传承》2009,(9):44-46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腾腾。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  相似文献   
62.
这条消息,初读时的确感到可笑,特别是竟然出自康有为那个脑子。然而读过之后,心里却是酸酸的。一个拂之不去的感觉是:唉,在那个国破家亡之际,中国人连什么法子都想到了——只要能救国!  相似文献   
6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始,到西元1929年逝世,享年57岁的梁启超,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派别都有密切的接触,其生前的声望也被各种力量借重。  相似文献   
64.
卫鞅也好,王安石也好,张居正也好,康有为也好,孙中山也好,都是当时解放思想的先驱,但同时也是说话声音最大的人,代表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可以说,解放思想与让人说话是二者不可缺一的。  相似文献   
65.
孔子以鲁文化的二重性为基础,继承三代文明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将周礼与殷礼两大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集大成使命,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孔子“宗周、故殷、据鲁”,康有为则“宗孔、融西、据粤”,一方面以“六经我注”方式改造传统儒学,另一方面“援西入儒”,手创“大同思想”,从而会通中西成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相似文献   
66.
雷颐 《人民论坛》2012,(30):78-80
《海国图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是中国的悲剧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一些史料的细枝末节,便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竹竿与马桶战法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拒  相似文献   
67.
吴乃华 《民主》2009,(3):41-43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总结了中外近代化的得失成败,提出了人的近代化命题:五四时期,陈独秀反思了明中叶以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并与西方近代化进行比较,强调思想启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意义。康有为和陈独秀都重视以近代思想改造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然而哲学思想的差异,也使他们的思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8.
作为一名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康有为在面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坚定地信奉儒家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以西方思想来改造、转变儒家学说,试图由儒家核心理念,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建立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新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哲学近代化的先驱者。其思想中虽然还存在很多矛盾和混乱,但今天回顾他的初步尝试,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闪光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9.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颁布了很多教育法令,这些教育法令或多或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教育法令无不渗透着维新派核心人物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本文从百日维新的教育法令入手,深入分析探讨了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法令与康有为教育思想的联系和特点。  相似文献   
70.
中国现代人权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晓平 《中国法学》2005,(1):145-156
纵观中国现代思潮脉络,我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未知概念,它深受近代西方思想启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当时的开明有识人士创立,这便是“人权”。康有为最先发现了“人”以及它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和“个体存在性”,他向往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人”可以自由享受各种权利和无穷的乐趣。随后的严复和谭嗣同各自以其自己的方式阐明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思想;梁启超将前面所有的思想相结合,给这种具有“主体性”和“公民性”特征的人定义为“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