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杨宏秀 《学理论》2009,(4):21-23
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国,德里达是其领先人物。我国入文学者中也曾出现一种消解逻辑的理论,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逻辑解构主义,认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与逻辑学家奎因对综合/分析这一二元对立的解构的比较,澄清逻辑解构主义并不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逻辑是不可能被解构的。相反,逻辑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解构的力量,并引申出概念的辩证本性是解构能够进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养猫记     
苗炜 《新民周刊》2012,(6):86-86
有时候,我和它对视,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这样的时候,我就快成为一个哲学家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思考过:我们怎么看待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和动物保持亲密?  相似文献   
13.
程美东 《党建》2013,(4):18-18
自苏东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退出世界思想舞台,而且仍占据着世界思想舞台的中心。正如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所说的,一次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谋,却并没有杀死它们,相反它们的生命力却更加顽强。  相似文献   
14.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德里达主要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文本的传统意义以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等级概念,德里达实际上为我们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倡导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解构,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他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而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暧昧性、自毁性。它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对于我们研究西方传统文化富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创造了"解构主义"这个术语。他以"延异"和"踪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构,重新阐释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翻译对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可译性等核心问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里达看来,翻译应尽量达到"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等量,原作与译作呈互补共生的"契约"关系,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又受制于词的"经济法则",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阐释了德里达的解构与解构主义,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程序能够成为激进力量,这是不容否定的,但它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述、甚至是新发展,解构主义是社会运动遭受挫折后的一种"无力"的回应,具有虚无主义或回避问题的重要特征,解构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在《法律暴力》文中通过对正义的解读,揭示了解构成为正义的条件,法律与正义的区别。他认为,理解正义必须与特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相联系,没有一种超越的、普遍的正义,只有特定语境中的正义。正义是一种解构的可能性,解构就是正义。解构的正义是一种方法、一种困境体验、一种绝对他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 《理论探讨》2005,12(5):38-41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关于幽灵问题的基本理论要点在于首先,德里达的幽灵是建立在解构逻辑之上的一种本体尺度中的消解性的不在场之在场;其次,这种幽灵又与某种隐性"救世主"的降临相关,幽灵是一种我们看不见它,可我们却无时不在它的注视之下的伦理呼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德里达公开提出要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因为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的世界上,人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那不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面临后现代理性的挑战,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向何处去、命运会如何的问题,德里达认为我们必须以一种还债的心态走向马克思,通过奋力的开拓和创新使之不断以新的方式获得再生和转生。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这种核心思想和主导意识边缘化、泛化和中立化,否则就会造成它与时代的脱节和断裂,磨平它的思想锐气,耗尽它所有的精神能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只有深入到使之分离又使之结合为一的内在本源处(社会实践)那一度中去思维,才能真正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并使之以新的形式和姿态进入我们的时代文明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理论特质和基于实践需要不断实现自我革命的内在生长机制,正是由于它自己的这种实践性品格和把握实践矛盾的特殊能力,才使之赢得并重现于后现代并建构一种“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