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从巴特的零度书写入手,探讨了书写作为一项哲学议题的重要意义。对巴特来说,书写是一个“解神秘化”的过程,对德里达来说,书写作为“就职演说”,是一个“解中心化”的过程,它不断确证游戏和差异。巴特和德里达书写思想的全部意义在于,把符号从过去认为它应该为现实服务的那种屈从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由此,书写自成一类,它不复制外在的现实,也不归纳任何一种现实,相反,它可以促成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42.
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批判的武器”,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这个时代所有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的人们的内心深处;马克思主义被我们所继承,这种继承不是无条件的,它所代表的乃是一种责任,是需要给付、兑现或者担当的;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不是指向过去,而是从现在走向未来;使之不断增值,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3.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  相似文献   
44.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表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通过用德里达的踪迹、裂缝和置换等概念来解读《爵士乐》,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中的主人翁以及美国黑人群体对自我本原的追寻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中如何弥合"失根"所造成的裂缝,最终重塑人格走向幸福的历程。  相似文献   
45.
“幽灵”概念是解构主义的术语,德里达用其不确定性特征来驳斥福山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消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活了马克思主义。但德里达为马克思的“幽灵”存在的辩护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用解构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其结果是更深刻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