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2篇
  免费   7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9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201篇
中国共产党   92篇
中国政治   387篇
政治理论   65篇
综合类   54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2 毫秒
21.
法之 《支部生活》2006,(6):44-45
借条证明借款关系,欠条证明欠款关系。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则不一定是借款。 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欠条形成的原因很多,可以基于多种事实而产生,如因买卖产生的欠款,因劳务产生的欠款,因企业承包产生的欠款,因损害赔偿产生的欠款等等。  相似文献   
22.
邓金菊 《求实》2002,(6):50-53
中国国家赔偿法已实施有七个年头 ,但国家赔偿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国家赔偿范围的不足之处谈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诸如精神损害赔偿应否纳入国家赔偿范围、间接损失应否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本文还就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国有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应否成为中国国家赔偿的类型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客体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指出我国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客体 ,采用限定主义原则 ,并通过精神损害赔偿客体类型化研究 ,建议应建立以法律原则性规定和司法实务创造性相结合的客体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4.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剑涛 《前沿》2005,(9):127-128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在民事侵权诉讼中受害人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既不符合立法精神,又不符合保护人权的逻辑。因此,应当构建既符合刑事诉讼特点又与民法相协调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25.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确定事故当事人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准则。我国应当将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区分开来 ,对前者严格执行过错责任原则 ,对后者执行无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6.
张丽 《前沿》2003,12(7):74-75
本文简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个相关问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人身权司法保护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7.
法之 《支部生活》2005,(6):42-43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接到交通事故报案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对未造成人身伤亡,事实清楚,并且机动车可以移动的,应当在记录事故情况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对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对属于前款规定情况的道路交通事故,交通警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并当场出具事故认定书。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可以当场对损害赔偿争议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28.
刘云升  刘娟 《河北法学》2002,20(5):50-54
分析合理预见规则的理论构成是正确理解和操作该规则的前提。由于各国合同法对该规则内容表述不一,造成适用上的诸多区别。我国《合同法》上的相关规定借鉴了两大法系和国际公约的规定,通过比较法方法进一步论证该规则的构成,有助于在司法上准确地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29.
《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安全法)实施后,关于“机动车负全责”的争议很大。对机动车与行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在新法原则下的理解,应从归责原则、高度危险作业责任、过失相抵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30.
(一)受害人的先举证责任。受害人的先举证责任,是根据有关旅客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中所蕴含的前提,结合长期审判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和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所确定的受害人在向铁路运输企业主张侵权赔偿责任时,应当先证明的基础事实。该基础事实至少应有以下几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