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67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109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协商论坛》2012,(2):60-60
北京市民政部门日前出台规定,明确了对骗取社会救助者的惩罚措施:瞒报、虚报家庭财产收入者,将被列入诚信体系"黑名单",且6个月内不得申请该项救助,构成犯罪的还将追究刑责。最低生活保障,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有人偷奸耍滑多占了,必然会损害潜在应受社会救助者的权益。骗取低保不仅是非法占用财政资源,更严重破坏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2.
李飞 《政法论丛》2006,(2):86-90
在当代,保障人权已日益成为与惩罚犯罪相并行的刑事司法理念.在此背景下,我国刑事司法界采用了"亲情会见"制度,以彰显刑罚之人性化."亲情会见"在实践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其弊端亦不容忽视.故应及早进行规范,使之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3.
我们习惯以“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等西方概念言说中国刑事诉讼模式 ,但这也许导致对中国实践的根本误读。中国刑事诉讼的实际结构应当是 :普通情况下是国家惩罚意志笼罩下的单向度惩罚模式 ,特殊情况下 ,被告人可以借助庭外权威对法官个人意志施加影响 ,从而达到与国家权力的迂回博弈。  相似文献   
194.
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利益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差距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新时期的利益差距既有合理意义,又有不合理意义,其协调主要依赖于保护机制、惩罚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5.
张婷 《工会博览》2010,(1):54-55
对侵权法功能的定位,是研究侵权法的基础。侵权法是否具有惩罚功能是我国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受大陆法系理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者并不赞同侵权法具有惩罚功能。笔者认为,侵权法的功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能固守传统。应该在尊重侵权法的法哲学基础上,结合社会基础的变化、法律理念的变化等,将侵权法的功能作为一个动态体系来考量。  相似文献   
196.
随着我国刑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功能的日益强化以及犯罪圈的不断扩张,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与被追诉人关系为主线、以惩罚犯罪为目的的刑事诉讼二元惩罚范式已经难以应对实体法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为了有效抑制刑法扩张,实现刑事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刑事诉讼应从依赖国家专门机关自上而下对犯罪的打击和管控走向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刑事诉讼多元治理范式从治理理念出发,主张发挥国家专门机关对刑事诉讼的主导作用,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利,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依靠被追诉人、被害人、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实现对犯罪的修复与矫正。刑事诉讼多元治理范式在我国已经有相应的实践基础,但欲使其替代二元惩罚范式并充分发挥其犯罪治理作用,尚需进行一系列程序、制度和机制的调整。这具体包括拓宽程序出罪渠道、建立司法转处制度、打破诉讼期限的桎梏、完善权力约束机制以及确立重、轻罪案件的双轨制绩效考核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97.
搜查在侦查破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发现犯罪真相和惩罚犯罪必不可少的手段。搜查的对象既可以是公民的人身.又可以是公民的住宅或其他场所,因此将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较之刑事拘留和逮捕制度,我国的搜查受到的限制要少得多,使得实践中的搜查行为因监督不力而不甚规范,  相似文献   
198.
傅维利 《民主》2008,(1):18-20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  相似文献   
199.
在对盗窃未遂的处罚问题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的司法机关往往根据盗窃行为的危害可能性进行判断,拘泥于实际发生的客观结果。由于重视刑法作为裁判规范的作用,而忽略了刑法同时作为行为规范的作用,使得对盗窃未遂的处罚实际上只是对已然发生的盗窃行为的反应,没有充分起到威慑行为人不再进行盗窃行为的作用。着眼于法律的经济分析角度,从事前惩罚入手,对边际威慑在处罚盗窃未遂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能够得到盗窃未遂的最佳判断标准以及最优处罚方式。  相似文献   
200.
申来津  赵鹏 《理论月刊》2004,82(12):113-114
在现实生活中,奖惩已成为行为控制最常用的手段,但奖惩手段仍缺乏相应的理论品格。要提高奖惩效率并保持奖惩效能最大化,还需要对奖惩进行学理探讨,尤其是要在行为主义语境中分析奖惩的本质内涵与发生机制,并整合奖惩有效操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