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240篇
中国政治   245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张占军是徐水县政协委员,现在保定经商。张占军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致富后,时时感恩党的好政策,时时报答社会和家乡父老、回报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家乡做好事,奉  相似文献   
192.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中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又是关键的一环。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呈现出结构软化、功能弱化的特点,这是由市场经济等社会变革的负面效应、高校感恩教育理念的偏差、家庭教育中的执傲教育观和不妥的教育方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失衡、感恩文化的断层、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等因素交互影响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3.
感恩.是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和情感反应.它既无国籍国界、宗教信仰之分,又无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别,更无年龄性别、城乡阶层之异。简单地说.它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中华民族是一个尊伦理、重感恩、讲情义的民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意识日渐淡漠.子女不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194.
喻波 《支部生活》2009,(7):27-28
“看着父母那印满岁月脚印的额头,看着那饱尝雨露风霜的脊背,看着那饱经风霜的丝丝白发,一种莫名的泪躺下面颊,我哭了。”面对291班唐光远同学的真情告白,许多同学和老师纷纷落泪。这是近日发生在丽江市一中开展“感恩教育”时出现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5.
用行动诠释感恩之心1997年,在华坪县教书的张桂梅查出患子宫肌瘤。身为教师的她,为了让毕业班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没有及时去医院治疗,一直坚持把学生送进考场。那次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此后,张桂梅身体一直不好,伴随着多种病痛的折磨。丈夫意外辞世以及自己身患重病等一连串的不幸,并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6.
《理论与当代》2020,(1):40-41
龙里县启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来,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德行龙里·志愿黔行"为主题,以"感恩携行、发展齐行、自治同行"为路径,以"唱响一首感恩歌、争做一个文明人、找准一条发展路径、共建一个美丽村寨"为切入点和主抓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德行龙里"精神文明创建成果。  相似文献   
197.
梅盈盈 《法制与社会》2011,(12):204-205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贫困生上学难等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但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严重影响和谐班级建设。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班级,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路径选择:构建立体化资助工作网络、强化感恩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98.
朱智红 《学理论》2011,(16):261-262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里发生的诸多事例说明,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通过追寻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缺乏教育导致,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根据教育规律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能够发挥的不同的教育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从而重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完成大学生建设祖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9.
感恩与和谐     
近日,聆听部门领导关于学会感恩的要求受益匪浅:"每一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这是做人的良知。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把对个人利益的永不满足、刻意追求、寸利不让,转换为对工作、对为他人服务的永不满足和刻意追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早有郯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黄香  相似文献   
200.
感恩之旅     
赵家新  王强 《人民公安》2011,(16):42-43
三年前,两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在绵竹的废墟上遇到了南京援川的特警。这个充满情愫的故事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