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单士兵 《廉政瞭望》2013,(11):73-73
记得小时候.在我老家街头的大柳树下,有个说书的场所,那里经常挤满听故事的人。那时我经常会坐在那里,听历史上那些奸臣与忠良,才子与佳人的精彩故事,从中渐渐懂得一些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相似文献   
22.
肖翔 《两岸关系》2012,(2):53-54
今年1月31日,在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胜选的马英九宣布“行政院”第一波改组名单,多位具有专业背景的财经官员执掌财经部门。对于这份名单,台湾舆论多认为具有鲜明的“财经内阁”色彩,目的是因应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在蓝绿壁垒分明的台湾社会受到各方认可。其中,由原“行政院副院长”升任为“行政院院长”的陈冲被认为是不带政治色彩、凭个人能力和完整履历从台湾文官体系脱颖而出的典范。  相似文献   
23.
晋书记载,刘伶“身长六尺”,把西晋的尺折合今天的单位,大约一米四五左右;不但矮小,而且“容貌甚陋”,是个要身材没身材,要形象没形象的家伙。  相似文献   
2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9-19
抗战前,薄一波被国民党逮捕,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12名重犯。可是,华北国民党当局却没有执行。其中原因之一是这个“大才子”学识渊博,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华北国民党当局就要去监狱求教薄一波。而薄一波却常常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便告诉这些国民党大员——是否给你们出主意,需要我党同意。国民党当局没办法,只好替他去找组织。就这样,薄一波和中共华北局(北方局)联得了联系,组织上同意有限度地给国民党“支招”,同时给监狱中被捕同志争取了政治学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5.
1941年11月.在江苏省盐东县.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一群目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个遍体鳞伤、双脚拖着铮铮作响铁镣的人走向伍佑镇东荒郊金家坝,一直走到一个事先挖好的深坑边。这个被押的人.40岁左右,神色镇定,毫无惧色.站在坑前.他先正了正脸上的眼镜.理了理自己的头发,然后,怒视着敌人.放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6.
庾新顺 《传承》2013,(6):24-26
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著名的文化艺术家。在上海,他是创造社和南国社成员;在红四方面军,他戴着手铐走完长征路;在延安,他参加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和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他主政齐齐哈尔、长春、广州三市,政绩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27.
霍倾城 《法制博览》2011,(12):78-79
不少女人心中,或明或暗都潜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才子情结,无论你是贤良淑德,抑或貌美如花,往往难逃所谓“才子”们用满怀深情布下的天罗地网。就好比男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牢不可破的佳人梦,渴望有朝一日化身为传奇里的英雄,得遇绝世美女后舍身相救,最终虏获美人心.  相似文献   
28.
彭永强 《政府法制》2010,(20):33-33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大才子,他不仅在诗文歌赋方面都有高深造诣,而且为人通达幽默,做官清廉正直,一心为民,他跟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故事广为流传,与乾隆皇帝诗文唱和的典故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9.
彤云 《法制博览》2011,(19):38-39
宋朝文学家的称谓很多,北宋文学家秦观(1049—1100),他的字叫少游,另一字叫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还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秒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相似文献   
30.
<西厢>制艺在形式上是戏曲与八股文的结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清初.由于它的出现,促成了文人尤侗的功成名就,使它从偶然的游戏之作发展到人们研习科举考试、争得功名的范本.但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令<西厢>制艺完全独立形成一种新型文体,它的发展和流传必须依靠戏曲<西厢记>和八股文这两个支柱.一旦传统戏曲和应试八股走上了衰落之路,<西厢>制艺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