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96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曹新 《求知》2005,(9):10-11,24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要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李步青 《桂海论丛》2002,18(1):42-44
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对按劳分配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首先 ,要解决好如何准确计算劳动量的办法 ;其次 ,不能离开商品经济谈按劳分配 ;最后 ,按劳分配不能在商品经济中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03.
工会干部之所以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因为工会本质上是劳动者的组织,是因为工会组织实际上应当是社会劳动政策的平衡器,是因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才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必须着眼于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为依据,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着重论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内在关系、现实依据、对策建议及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任务,是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任务,是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就不能是无产,而应该成为有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讲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它包含的内容特别是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被忽视了或被片面化了。  相似文献   
106.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7.
《求是》20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表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上。在经济方面,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08.
苏醒  朱志宏 《学理论》2011,(20):7-8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这就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甚至在同一领域三者按不同的比例发挥着作用。衡量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贯彻落实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109.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求索》2015,(1):29-34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且争论各方都以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为依据,在迄今为止的"马克思研究"中实属罕见。根据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原则,马克思的正义观呈现为一个立体式的具有多重意蕴的结构:交换领域的形式正义、生产领域的实质非正义、按劳分配的正义、按需分配的正义。每一种正义都具有历史正当性,在使特定正义原则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时,即使该原则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仍然不失为调节社会分配的次优方案,我们就没有理由推翻它。  相似文献   
110.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曾不顾客观现实的发展,对这一理论做了教条主义的理解。结果,不仅马克思的真实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贯彻,而且由于理解上存在的某些偏差,使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带有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性质,给中国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分配原则的变化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