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96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十六大报告对基本分配制度的突破性论述,这一论断极大地拓展了国有企业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52.
王冬梅 《中国发展》2007,7(1):67-70
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以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直接实现——必要“扣除”为前提,它不过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间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必要“扣除”由分配的前提转变为分配本身,即按公有生产要素分配。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背面”的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尽显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53.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及如何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木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54.
河北有个胡开明,‘开明',但就是个‘胡'开明。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曾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据有关资料显示,它是毛泽东在1962年8月9日一次小组会议上讲的。说的是时任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的胡开明,8月8日上书毛泽东,力荐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在刚刚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时候,敢于进行这样的上书,需要极大的勇气。那么,事情的原委到底如何?本文整理了有关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5.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成果的分配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应考虑人力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享,必然调动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劳动的创造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相似文献   
56.
和军 《求实》2012,(8):36-40
目前有必要区分理想型按劳分配模式与探索型按劳分配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条件实施理想型按劳分配模式,但可以实施探索型按劳分配模式,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原则是可以兼容的。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而非局部阶段来看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我国目前尚未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看,则必然会实现这一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57.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8.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和谐企业的基本价值。一个和谐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企业,只有维护企业公平,  相似文献   
59.
正确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严格区分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当作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把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固守,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的,第一个层次:制度外层次,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交换把劳动总量转化为价值形式,实现企业劳动总量与劳动收入的平衡;第二个层次:制度内层次,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内部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类型、贡献来分配。  相似文献   
60.
近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按需分配"理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诸如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只是一种空想;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为理想的分配制度,不需要研究按需分配理论;按需分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平均主义思想;按需分配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推动社会发展等,澄清这几个误区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推动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