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18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各国政治   1132篇
工人农民   705篇
世界政治   27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91篇
法律   11235篇
中国共产党   17360篇
中国政治   23961篇
政治理论   6302篇
综合类   10275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547篇
  2022年   680篇
  2021年   668篇
  2020年   750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971篇
  2015年   1978篇
  2014年   6276篇
  2013年   5949篇
  2012年   6822篇
  2011年   6723篇
  2010年   6234篇
  2009年   6493篇
  2008年   6978篇
  2007年   5136篇
  2006年   4521篇
  2005年   3600篇
  2004年   2831篇
  2003年   2021篇
  2002年   2286篇
  2001年   1864篇
  2000年   1610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情境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即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呈现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成性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中的实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呈现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2.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学术范式与方法和批评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詹姆逊如何运用中国问题的隐喻来建构其文学阐释;阿尔都塞如何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吸纳到他的核心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如何从文化转型和文艺批评实践方面与中国形成折叠与对话。  相似文献   
33.
胡晗 《创造》2020,(2):36-41
农村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农村土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也是农村工作的重要步骤,农民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认知是国家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依据。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那柯里村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民族关系,农村土地政策的实施与全国土地政策实施情况基本一致,研究那柯里村农民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现状、面临困境、提升途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共性问题的扩展情况。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那柯里农户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政策十分关心,对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认知较为准确,对宅基地、耕地、产权等内容形成的观念基本正确,但是土地政策认知的主体存在差异,农户对各类土地政策的认知情况也不尽相同,导致差异和认知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政策宣传不到位,土地规划利用不明确,当地缺乏主动性、农民缺乏参与感,农户土地观念与行为的不统一,面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与农民认知之间的张力问题,需要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34.
2020年1月,浙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09起,处理40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8人。2月25日,浙江省纪委省监委发布了今年1月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关情况。其中,首次发布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96起;查处的216起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三类问题占比78.2%。  相似文献   
35.
36.
当前,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文章在研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低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专业化、品牌化、法治化策略,以期筑牢微传播主阵地、加强微传播内容供给侧建设、坚守微传播红线底线,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37.
对既定的政府政策进行学术研究,既是政策诊断的需要基础,又是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学科积淀的必要内容。对既定政策的研究可以有两种视角,一是对政策进行延伸阐释,二是对政策进行总结概括。前者包括政策意义研究、政策类型研究两个维度,后者包括政策效果研究、政策实践创新两个维度。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为例,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在上述四层展开。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政策的理论内涵,也为其未来延展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奋斗》2020,(7):51-5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农业农村厅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按期实现全年"三农"发展目标,为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9.
《党的建设》2020,(2):29-30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疫情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一手要打好疫情阻击战,一手要推动经济平稳运行。连日来,相关部门围绕经济运行监测、市场保障供应、财税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支撑。  相似文献   
40.
教育观是我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建国初期,我们把教育同时看作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错误地估计了教育界的形势,将教育简单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导致我国教育在1966年陷入了十年特殊时期的混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革。教育,先是从阶级斗争的工具转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接着又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而重视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的素质;然后又完成了从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促进经济发展,到提升整个民族素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飞跃;进而提出全人类通过教育共创美好未来。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变革,反映了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宏观教育观向具体政策措施的转化工作,引导和促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教育创新实践,改革再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