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1篇
中国共产党   577篇
中国政治   472篇
政治理论   136篇
综合类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任炳 《前线》2010,(1):54-54
<正>在短时期内作出显著政绩,历来是当政者追求的最佳目标。一般来说,无可厚非,应鼓励称赞。然而近些年来,无论政绩内涵还是追求的方法,在一些官员那里已经变味变质了。他们刚当上科长就急于当处长,当上处长急于当局长……刚被提拔到新的岗位上,便立即展开"更上一层楼"活动,跑门子、找后台、造舆论,  相似文献   
232.
233.
在全国事业单位开展聘任制的工作,这是国家人事部最近的决定。它是继政府机构改革后,又一相关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34.
改革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树立新的正确的政绩观 这对我国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和深 ,远的意义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 ,不仅与发展观紧密相连 而且与政绩考核体系也紧 ,密相连 因此 新旧政绩观的转换将是一场深刻的变 。 ,革 它不仅冲击我们习以为常的旧观念 而且更涉及 , ,到政绩考核体系的全面改革 。 一、现存政绩考核体系的种种弊端 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四大弊端 : 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 在一 。些地方 把 以经…  相似文献   
235.
《中国监察》2010,(21):55-58
不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历来为党和政府严令禁止、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不仅浪费大量国有资产,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36.
中国经济局部性过热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官员具有追求政治晋升的内在驱动力,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短期化、急功近利、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特征,这使得中央宏观调控成本较高,效率却在递减。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的干部考核体系,构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37.
《当代党员》2014,(12):57-59
“在领导干部政绩坐标中,什么是最大的政绩?” 对这个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可能会回答:“GDP。” 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23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新征程。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并决定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39.
法眼天下     
政绩不再唯经济。各地试水“法治指标”;管辖一小步,监督一大步;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正在制定  相似文献   
240.
纪芳 《地方治理研究》2024,(1):50-61+80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思维。一些地方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通过运动式治理推进乡村“强富美”建设,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在有限财政约束下,地方政府难以通过制度化方式承担高标准乡村建设的成本,负债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应对策略,由此形成乡村振兴中的透支型发展模式。对地方政府而言,透支型发展的优势不仅在于可以弥补资金不足,更在于可以扩大地方政府的制度外行动空间,其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体现为地方政绩以及市场化导向乡村发展的双重逻辑。作为地方政府的策略性发展行为,透支型发展隐含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乡村发展悬浮、乡村社会管理成本增加等风险。应警惕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振兴透支型发展策略取向,回归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稳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