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147篇
中国政治   183篇
政治理论   134篇
综合类   1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中国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具有整体性特征。中国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中国梦的内涵、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及其与世界梦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2.
创新是当前社会的显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的含义,对做好创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创新的主体、动力、途径、目标、形式以及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方面作出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并为创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前,"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首要,创新过程就要在理论指导下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553.
案件事实论辩需要真理论的支撑,理性实践观将案件事实的确定性解释为一系列规则的实现,主张把理性和融贯作为判定案件事实的标准。然而,新媒体信息传播凸显了案件事实陈述的一致解读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案件事实论辩的方法和前提。诉诸语言诠释一致性可以解释论辩方法的一致性,两者都预设案件事实论辩的前提一致。解释语言诠释的一致性,则需要从限制认知因素的角度引导和培植论辩者的结构关联偏好,为此,有必要在庭审中明确一些关于案件的实在假定和价值假定,把它们作为案件事实论辩的最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54.
当前我国面临治理碎片化、组织裂解化及环境复杂化的难题,亟须借鉴整体性治理的智慧力量。国外整体性治理实践与研究早于我国,因此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收录的整体性治理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比较研究国内外整体性治理的基本态势、主题内容,从理论基础、发生逻辑、建构路径、实践应用、经验反思以及制度化等方面聚焦差异差距,进而厘清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内涵、把握其发展规律、探索其实践路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解决我国问题的治理模式,使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为推动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55.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发展性、主客体统一性等特征。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系统整体性;蕴涵着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性;包含着社会发展旨向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556.
557.
558.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其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性的转化,并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模块化的育人模式,集教书、育人、学习和实践为一体,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和信念。  相似文献   
559.
陈伟 《法治研究》2015,(2):30-36
单位累犯肯定说与否定说的根本分歧在于未能建立统一的学术话语平台,与自然人不同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单位累犯具有自身组成要素上的复杂性。单位累犯的探讨与建构必须以三个前置性条件为出发点,即肯定单位犯罪主体的成立、单位主体具有人格特性、单位内在组成的整体性。厘清这三个前置性条件,是探讨单位累犯特殊性和重构单位累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60.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一个共和主义者转向为共产主义者。这一转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马克思本人主体方面的因素是最为根本的。马克思合理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原则,把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哲学世界化的根本目标,在追求理论彻底性和要求世界整体性变革的彻底的实践意识的推动下,结合历史事实,通过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意识,实现了自己思想和立场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