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0篇
  免费   65篇
各国政治   172篇
工人农民   104篇
世界政治   25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1篇
法律   550篇
中国共产党   1245篇
中国政治   2090篇
政治理论   398篇
综合类   4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927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诗歌创作意义 ,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 ,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42.
“朱生豪”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不太熟悉。然而,当你捧读英国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中译《莎士比亚全集》(下简称“莎集”)时,你就会发现这部200万字的宏篇巨的中译,就是朱生豪。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化史、翻译史上树起了“创世纪”的碑,被誉为“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43.
姜勇 《传承》2006,(11):40-42
旅游文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诗、赋、骚、书、序、记、词、楹联等,这些文体大多数在萧梁以前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相当成熟。文章欲从《文选》所著录的作品来看萧梁以前的旅游文学作品的文体分布和文体发展情况,从而管窥旅游文学文体在旅游文学初期阶段的使用概况。  相似文献   
44.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就其范式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早期由林传甲、黄摩西、谢无量等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相互之间虽然差异甚多,但相同点是明显的,都将学术史视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加快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其显著特点是,以诗、文、小说、戏曲作为文学所特有的样式,文学史不仅以这四种文体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而且在叙述中贯彻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思路,即格外突出《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进入90年代后,第三种范型开始出现,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追求中西会通的境界,即一方面合理地引入某些西方概念,以激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又充分注意中国文学中某些特殊的现象、范畴,力求给予同情之了解.文学编年史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兴盛起来的.陈平原、陈文新、刘勇强、赵伯陶等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方面积累了若干心得,这组笔谈表达了他们对部分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5.
19世纪是一个女性文学群体崛起的时代,特别是英伦三岛。这些女性作家要在男权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她们仍以各种方式述说着女性的遭遇,对男权文化进行消解。乔治.爱略特便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46.
汤怡蓉 《人民公安》2006,(16):58-59
初见陆海光,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高大。他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人显得热情而内敛。随着一句“我将满足你的提问”的开场白。我们便开始了对陆海光的采访——  相似文献   
47.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作为新兴的文体,博客又有其区别于传统文学文学形式的美学特征。本文从大众化,反英雄性,娱乐性,时尚设计性,真实与即时性等三个大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博客及博客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8.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辩,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一桩“凸显之案”。本文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当年的“问题与主义”之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挖掘其真正的思想文化内涵,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49.
杨子忱 《新长征》2007,(2):61-61,21
那年那月,经过那场政治上的疾风骤雨,我由一名中学语文教员变成了一名公路养路工,不久又被派往长白山区,去做带有改造意味的筑路劳动,心里自然是多了一层郁闷。然而一次偶然的逢遇,竟使我改变了这种心态。  相似文献   
50.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