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8篇
法律   180篇
中国共产党   196篇
中国政治   279篇
政治理论   139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陈成文  陈静 《探索》2020,(1):131-141
在传统社会,习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习惯是指特定群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并为他们所认同与遵从的一种非正式制度。习惯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建构、文化性建构和规范性建构。从经验考察的结果来看,习惯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并不是明确的,而是模糊与复杂的。习惯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有价值—耦合机制、权力—冲突机制、价值—整合机制等三种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习惯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就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学会正确评估习惯功能的"净差额";二是要理性引导习惯的变迁方向;三是要善于发挥习惯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933.
公元12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对世界近现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考察罗马法复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之后,探讨罗马法复兴运动在法国、德国、英国、荷兰以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传播状况,最后总结罗马法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4.
935.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认知科学融会贯通的角度审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行为经济学具有联系密切的学理渊源和学科脉络,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逻辑、演进脉络、学理贡献很可能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理论调整、议题深化、方法更新提供深刻启示。行为经济学在理性、选择、制度等三个议题上的新见解,有助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有限理性的经验应用、感性选择的行为指引、伦理取向的制度关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行为经济学影响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其未来发展中能够进一步缓和结构与能动的内在张力,主动吸纳行为经济学及其背后认知科学的前沿成果,深入推进政治领域尤其是政策议题的现实研究,并以认知为纽带促进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内在整合与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936.
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社会解体以来,东亚地区并未完成具有主体性意义的现代东亚国际社会建构。地区性国际机制繁多却缺乏整合,虽在功能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共同意识建设方面却无明显进展。此外,各方对于建构过程中的主导权问题也存在争议。然而东亚国际社会的形成有助于维持地区稳定与促进区域内合作,推动东亚国际社会建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有必要基于地区共同利益从功能与意识层面开展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937.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和融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同属制度经济学,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相通之处,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如二者在研究目的、方法和重点等方面虽有明显的区别,但在研究对象、分析框架、制度构成以及许多具体观点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从共性的角度看,二者都承认经济发展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同样用动态的、演进的世界观来分析制度。在产权和国家理论上,二者都十分重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的存在导致经济增长或衰退的两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和融通,以发展和丰富制度理论,为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38.
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理性选择范武和新制度主义范式等都未能完全地诠释城市社区治理绩效.而社会资本的解释范武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社会资本核心要义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与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培育城市社区中的信任和互惠规范、建立公民参与网络成为生产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939.
反思与进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被认为更有助于解释制度稳定与维持,而对制度变迁解释乏力,因为它仅把制度变迁看作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面对这种批评,近年来,新制度主义者提出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并试图与外生理论结合起来,把制度的起源、稳定维持和急剧变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更加注重制度变迁的历时与空间维度,对制度变迁中观念与制度的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洞悉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及其解释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另外,制度变迁的动力与具体方式,制度的分层等问题也成为研究制度变迁的议题。新制度主义者的这些努力大大丰富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增强了其理论说服力,但并没有解决批评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940.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国意识,有一个局部发育、整体性自觉(强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发育期进入整体性自觉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理论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理论系统化的学术努力,产生了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中国学派"概念的提出。从中国意识,到中国理论,再到中国学派,这是一个递进向前的逻辑。将关系性这个概念作为中国学派建构的本位,是建立既符合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努力,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中国学派提出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假定,其中体系程度较高、参与讨论范围较广、地域性较强的三个理论流派是道义现实主义、共生理论和共治理论。建立和发展中国学派,有必要建设一套相互间密切联系的概念群或概念体系。关系、共生和共治等概念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未来的中国学派建设,关键要在整合、抽象、国际化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