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11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票据的无因性作为促进票据流通的多种制度之一 ,是最为重要的。它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 ,其要票据法中的地位不可动摇。本文旨在对票据无因性的效力进行探究 ,以进一步澄清理论问题和正确地引导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2.
徐涤宇 《法律科学》2005,23(3):25-32
对于无因性理论,应该以一种历史实证主义的态度去了解其发生和转型。罗马法上的抽象性原则在法律构成和效果方面与现代无因行为大致相近,但主要和具有宗教意义的形式主义密切相关。德国法上的无因性原则原本是法学家理论分析之抽象思维的结果,在最初的意义上,它并非基于功能论或目的论等法政策上的考虑而被创设,而是对请求给付之诉(不当得利制度之罗马法上的渊源)进行解释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否定还是支持无因性理论,都不能以唯心主义的立场,浪漫地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其本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论征税行为的无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婷 《法学家》2007,5(1):122-127
税法在体系上虽被划入公法,但它在内容上和实体上仍和私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建立征税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对于诠释财税法与私法调整的协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事人的行为或其经济结果只要满足税法规定的征税要素,就应当纳税,而不论该行为的私法效力如何.但该经济行为的经济后果已被其他职能部门确定为应加以全部返还或者应予以没收,则不应再征税,已征税款应予返还.  相似文献   
144.
提单的无因性是指使提单的受让人获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并不受其前手权利瑕疵的影响,提单的无因性是提单可转让性本质的要求,是保证提单顺利流通的制度,也是商法自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5.
张盾 《法制与社会》2011,(11):103-104
我国是采票据行为相对无因性立法模式的国家,票据关系的直接前后手之间可以援引基础关系上的事由作为抗辩理由达到阻碍或消灭票据权利的效果。但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对通过区分法律规范之性质,从而否定无因性例外规则在直接前后手之间适用的动向。在法律规定明确且得到一贯适用的现状下,票据行为无因性被突破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合理的抗辩理由认定对其适用作出限制,才是一条更为妥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6.
票据之不当得利返还暗含着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的联结和糅合,是一种让被票据无因性基本上排斥在票据法之外的票据基础关系发挥作用的机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游离于票据法与民法之间的一种制度。票据之不当得利返还的运作离不开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与票据无因性这两个前提,并因票据之二人关系不当得利返还与票据之三人关系不当得利返还而有不同。票据之不当返还运作的效果是返还票据或涂销票据上的签名,同时法律应围绕其举证责任与诉讼时效安排相应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7.
票据流通性贯穿于整个票据制度中,所以票据流通性乃是票据制度的灵魂。票据流通的基础是票据无因性,而票据流通性的实现还依赖于人的抗辩限制和票据善意取得这两大制度的有力支撑。因此,票据流通性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票据无因性、人的抗辩限制以及票据善意取得这三个方面展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如飞机的发动机和双翼,缺一不可,其中票据无因性犹如飞机的发动机,它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8.
我国正在制定的《物权法》,在第三人利益保护的问题上 ,存在着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或物权无因性原则两种观点的争论。本文认为 ,善意取得制度更能体现法的正义性 ,也更切合我国的国情 ,所以应是我国立法的选择。但善意取得制度应吸取无因性原则的优点 ,对善意的认定应采用客观推定的办法。本文同时提出了其他方面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9.
王莹 《时代法学》2005,3(2):28-34
随着德国由保全抵押向流通抵押的发展,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呼吁中国抵押权未来的发展应当顺应现代抵押权这一独立化、价值化、证券化的潮流.大多数国家虽建立了证券抵押的立法例,但实质仍然坚守着抵押权的附随性.流通抵押较保全抵押来说,运动形式及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更趋复杂,而中国不具备德国的物权无因性基础和担保物权次序固定的原则,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土壤.因此不赞成将抵押权单独转让写进物权法.  相似文献   
150.
曹胜亮 《法学杂志》2006,27(3):16-18
本文对德国、法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问题上的民事立法及学者学说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有关所有权转移的规定的分析,在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理论进行评述之后,主张对物权行为理论采取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