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64篇
世界政治   9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0篇
法律   947篇
中国共产党   299篇
中国政治   648篇
政治理论   137篇
综合类   4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202.
洪华娇  邵昀 《法制与社会》2012,(30):202-203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本文通过介绍"无讼社区"的概念和产生背景,探讨"无讼社区"运作模式的现实可行性,以及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无讼社区"。  相似文献   
203.
张蕾 《法制与社会》2013,(17):34+36
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无因管理含义及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相关规定的阐述,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方面,让大家对无因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以期对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4.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扬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本文认为应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却管理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205.
调解是中国社会一种古老的解纷方式,在古代,调解分为民间调解和官府调解两大类,传统调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传统调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分别经历了延续、改造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阶段。对我国的调解制度作历时性的考察,对于在社会转型期重新认识和解读调解制度,发挥调解的功能和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6.
鹿楠 《法制与社会》2010,(6):268-269
近几年来由于"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的频频发生,人们对见义勇为的关注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也在不断的呼吁以立法的方式对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本文结合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的规定对见义勇为的内涵,构成要件及其性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7.
孔子“无讼”论,即孔子关于消灭犯罪不能单靠法律,杀人不能止“讼”,依靠“礼教”实现“无讼”,依靠“人治”实现“无讼”,依靠“人情”实现“无讼”,依靠“旌善”实现“无讼”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8.
当下见义勇为事例不断涌现,但是越来越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让法律陷入尴尬的境地,也让见义勇为者嘎然止步。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认定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其实是一种表面公平下的实质不公平。见义勇为并不适用无因管理制度。寻求真正解决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途径成为法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9.
本文从官方和普通百姓思想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诉讼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了官方理想和现实百姓行动之间的差异,从而对一般所认为的"无讼"观念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10.
讼师的基本职能是助人诉讼.在有法制的社会里,诉讼是不能避免的,助讼是客观需要的.问题是,这与古代中国主张息讼、追求无讼的治国理想相抵触,因此讼师备受歧视和打击.不料,讼师非但没有消失,反因其处于非法状态、不受规范的引导和约束,而易于为非作歹.畸形存在的讼师彰显的是制度的缺陷,讼师并非生性恶劣,也不是全都恶劣,对他们的过分褒、贬都是不恰当的.清末以降,律师取代了讼师.律师与讼师当然很不相同,但又是具有共通性的,将两者联系起来辨识,或许有助于对它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