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64篇
世界政治   9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9篇
法律   944篇
中国共产党   299篇
中国政治   647篇
政治理论   137篇
综合类   4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规定得过于简单,实践中关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无效合同所生请求权、分期履行之债、合同解除后所生请求权等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却是十分复杂的,理论界争议颇多,实务界做法不一,确有明确之必要。  相似文献   
32.
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 ,由于航运技术的发展 ,船舶航速日益提高 ,相应地 ,因提单的延误而引发的承运人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和严重 ,甚至于对提单的功能产生了冲击。本文主要分析了承运人承担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以及法律责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3.
在充分解构伯林式的消极-积极自由观的基础上,佩迪特提出了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的"第三种自由"。为确保这种无支配自由的最终实现,佩迪特主张以论辩式民主弥补自由民主的缺陷,从而为新共和主义提供更佳的制度保障。论辩式民主并非在法治和分权间简单取舍,而是强调协商、包容和回应。这种新型民主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也为更好地解决自由与民主的张力问题进而重释当代民主的新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4.
审美心理距离指的是审美感知要与个人的现实性利害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距离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由如画式的自然审美促成的.如画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象风景画一样.自然审美必然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上的要求为山水风景的如画提供了契机.如画及其对无利害的要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审美参与性的排斥,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35.
无缝隙政府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治理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无缝隙政府理念,东莞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信息共享促进部门无缝隙衔接,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无缝隙审批,以扁平化改革推动社区服务无缝隙对接。本文认为,未来的政府管理创新,应倡导无缝隙政府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公共服务的价值,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以结果为导向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6.
郭宪波 《法制与社会》2013,(30):108-109
本文认为,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热妒法则”的警告性、必然性、即时性、公平性四大原则来分析问题和指导工作,做到强化法纪教育、执行法纪严明、提高法纪时效、维护法纪威严,定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效果.对做好纪检监察工作有很强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37.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考场上,考生要积极主动发言.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善于引导整个小组的思路和见解,善于营造活跃、和谐的讨论氛围.协调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发言,努力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以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8.
贾爱玲 《法治研究》2015,(1):152-159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由于现行分类和责任分配标准的抽象性,导致在实际生活中的处理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再构架意义重大。在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情况下,应以损害在事实上不可分作为其存在之基,以损害在法律上是否可分作为责任人以何种方式承担法律责任之据:当损害在法律上可分时,按照先比较过错再比较原因力大小的思路,划分各行为人的责任份额;在原因力和过错大小难以证明时,推定损害在法律上不可分,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39.
黄亚男 《法制与社会》2013,(10):245-246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环境侵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侵权行为,在其归责原则适用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过失责任原则的确立和适用既弥补了环境领域的不足,也更有利的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0.
高磊  张媛 《中国检察官》2013,(13):78-80
一、传统"无讼"法律文化概述及其产生的根源解析"无讼",是相对于诉讼而言的,"无讼的直接含义是没有或者说不需要争讼(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犯罪而无需制定和实施法律或者虽有则搁置不用。"[1]中国传统的"无讼"法律文化观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出于阶级统治的目的,使民不争,维护社会的安定,而培养的一种法律意识。该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总得来说在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和儒家"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而架起它的物质基础则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