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送     
好多事情像是忘记了,突然有人提起来却历历在目,比如一个老同学说我上中学时喜欢装,这话让我好奇,我喜欢装什么啊?他说,装爹呀。这句话再次让我好奇,我说我没有这个习惯嘛。他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像是一个引信,忽的就炸出了一个少年的烟花,这句话是朱自清《背影》里父亲说过的,我想起那时我拍着某个同学的肩,用苍老的声音说出这句话的样子,甚至我记得另外的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2.
匆匆     
朱自清 《党课》2012,(22):123-12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故居收到了四川省叙永县文化界人士寄去的一批有关朱自清的珍贵文史资料,其中有一份当年朱自清先生旅居叙永期间,应当时叙永县立初级中学(先后更名为叙永县定水中学、叙永二中)相邀进行演讲的演讲稿。这份演讲稿,是叙永二中整理校史时,在叙永县档案馆所存民国档案教育卷记录稿里发现的。它为朱自清的爱国事迹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从“偏重俗人或常人”即“近于人民”的“现代的立场”这一高度提出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观点。“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接着,朱自清具体阐释了“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从前论人物,论诗文,常用雅俗两个词来分别。有所谓雅致,有所谓俗气。雅该原是都雅,都是城市,这个雅就是成都人说的‘苏气’。俗该原是鄙俗,鄙是乡野,  相似文献   
15.
衡洁 《廉政瞭望》2011,(21):2-2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背影》,那个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桔子、努力翻爬火车月台的父亲的形象,至今烙印在脑海。“……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初识深沉父爱的感动,竟让不知愁滋味的我,和当时的作者一样落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16.
中学时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觉得那荷塘、那月色、那蛙声于我“心有戚戚焉”——竟是那般的熟悉和亲切,那般的依恋不舍和刻骨铭心,像早就纠结在心底的一个乡思的结,只要轻轻一碰,酽酽的乡思便会泼洒出满怀意绪——故乡的荷塘与此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散文尤其是他的后期散文, 明显地受到了英国随笔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所身践力 行的“ 美文” 理念、在闲适中真诚地与读者交流的“ 谈话”风格, 以及幽默睿智的叙事品格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乡梦     
正"地上的一切,一层层屋遮了;山上的,一叠叠青掩了"……每每读着朱自清的《静》,脑海里就会出现童年时的外婆家的院莆,像版画一样把这"恬静"刻在了我心上。前年的夏天,我曾在英国中部的小城小住过些许日子,竟然仿佛回到了孩童时的外婆家。不得不经常思索着,这是城市还是乡村呢?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从住处驱车到小城中心只需十几分钟,一路上,车窗外一片片田园风光闪过,住户人家星罗棋布,宅院大小不一,皆是红砖砌墙,净白的窗纱,木栅栏或门廊前盛开着浓密的花丛……是那样的熟悉,似曾相识,渐渐地与我的外婆家"开窗面场莆"的院子重叠在一起。岁月给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  相似文献   
19.
王重旭 《各界》2011,(4):36-36
当我知道了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之后,便很想知道,“美国救济粮”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李井有 《侨园》2013,(5):68-68
<正>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重温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每一次读罢,我都会被感动得落泪。今年的父亲节,我忽然想写写我的父亲,送给他老人家三句话、九个字——谢谢你我的家乡在灯塔市农村。过去,父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为了改善贫穷的家境,父亲被逼无奈,走上了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的路。每天凌晨骑自行车,驮上300斤大米到鞍山去卖。晚上回来时,再在村里收大米,回家已是深夜。我现在仍然难以想象,二百多里路程,瘦弱矮小的父亲骑自行车驮300斤大米,他是如何做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父亲以自己的勤劳和魄力,将家境过得相对殷实,而我的求学路也一帆风顺。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