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129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现代学术界公认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现代化的开启者是西方学者帕森斯,他认为现代化是社会的整体跃进而非个别部分。随后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学说,认为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然而,早于这些学说六七十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便提出"新民说",其实质是中国文化改造论,也是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论,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中,涉及了少年乃至国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现代化观念。强调人的现代化在于新民文化,其根在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更新。同时,文化新民要有新制度相匹配。应当说,梁先生可谓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学说的开创者,他的超前思想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2.
胡静 《学习月刊》2014,(9):31-32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奋笔一篇《少年中国说》,慷慨以陈,将人之青春与国家民族之强盛相比附,明确指出旧中国之衰败屈辱将一去不复返,而“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相似文献   
23.
戊戌变法的失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国民素质对政治改良的制约作用,梁启超系统地提出改造国民性思想,他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素质,努力探索"新民"的途径和方法。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在20世纪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对当今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梁启超以各种报刊杂志为阵地大力宣传的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新民"、"救国",而并非为文学而文学。它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自下而上地实现其政治理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带有深深的政治上的无奈--选择上的不得已和政治上的"低作为"。但是,它却促成了近代文学的超越,其理论和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时候,我们写文章总是愿意用这样的词汇来表达时间宝贵、人生短暂。那时候,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借用我们最敬仰的毛泽东主席的那句名言:我们年轻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那时候,我们也会踌躇满志地吟诵起梁启超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相似文献   
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向国人大力宣传近代西方的自由权利学说,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然而,在他的权利思想体系中,实际上共存着两种几乎对立的理论:一是天赋人权理论,他以此为依据强调自由权利的不可让渡和神圣不可侵犯;二是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基础上的强权理论,他将强权等同于自由权。这导致其理论体系内部充满深刻的矛盾,也使其权利观走进了一个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27.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  相似文献   
28.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党政论坛》2010,(20):35-35
梁启超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  相似文献   
29.
佚名 《法制博览》2010,(7):53-53
国学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相似文献   
30.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