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167篇
中国政治   227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6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郭中丽 《思想战线》2012,38(1):131-132
红河沿岸傣族人口聚居最多(近5万人)的县区之一的新平县境内,漠沙沐村①花腰傣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宗教、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是学术研究中的特色,可对于花腰傣孩童教养却未见专题性的探讨。一、传统教养文化从传统意义上说,花腰傣家庭、村寨、宗教信仰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育化功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2.
吉春 《创造》2012,(8):76-76
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丽江市宁蒗县发生5.7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1公里,地震波及全县10个乡镇、21860户、63782人。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以及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多次召开灾区重建工作协调会议,要求对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3.
王思琪 《学习月刊》2012,(8):123-124
民族服饰是指传承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服装。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服饰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也不尽相同。在文化外延上.它以一种直觉符号的形式展现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4.
陈寿  宋雪峰 《今日民族》2013,(12):56-58
红河、文山两州2009年以来宴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11个,其中红河州6个,文山州5个。州级检查验收和省级复验为优秀的民族特色村寨有5个,其中红河州4个,占已实施村寨的67%,文山州1个,占已实施村寨的20%。  相似文献   
135.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136.
朱映占 《思想战线》2012,38(1):133-134
人口数量较少的基诺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并没有形成超越村落层面的社会组织形式,而是以村寨氏族长老制为中心的村社组织在发挥着村寨凝聚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因此,研究村寨氏族长老制及其变迁是探讨基诺族社会演变的关键,而对村社组织变迁中长老地位、角色的变化进行分析则是其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7.
恩施竹枝词,既包括恩施土家文人的创作,又包括曾在恩施做官任职或游历之士的创作。其内容多描写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山水景物、民俗风情,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竹枝词的言语表达又具有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8.
《理论与当代》2014,(10):I0002-I0002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毕节市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群众出行难”等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改,计划用2年的时间完成已录入省公路局数据库项目的4年计划建设的1.2万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39.
一、本刊是中共延边州委党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及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竭诚欢迎各界作者赐稿。二、文稿应注重理论创新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着重探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40.
张昌山 《思想战线》2011,37(4):58-60
地方性知识作为全球化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遗传基因符号的表示。如是没有这些乡土文化,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我们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中思考中国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时,不是一味地要在"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中寻找所谓的资源与灵感,而是以此为新的开端,通过从"实际"入手,回归本真,寻找到一个超越的、普世的文化立场。云南以往的文化对现代云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的是一种潜意识的"云南精神",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大概就在于敬畏自然之道、享受平凡之美、承认和尊重他人的文化、风俗、生活具有和自己一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