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17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法制博览》2019,(25):197-198
通过程序性制裁制度法理学进行探索,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提高人们对于程序性制裁的关注力度,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关法制建设。本文首先简述了程序性制裁的含义与特点,然后分析了程序性制裁的作用,最后深入探讨了程序性制裁局限性和完善的相关举措,希望能够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32.
杨晶 《法制博览》2013,(2):277-278
正如任何学科都需要严密、规整、有素的学术训练,法理学也是如此。这一切又都得从最初的入门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实现了第一步的攻克才会为以后铺下坦途。本文从浅易的说理,循序的诱导,以期对法理学初学者入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3.
《法制博览》2018,(8):60-62
自西学东渐以来,法理学与法哲学这两个法学概念皆陆续传入中国。法理学与法哲学二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质上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在我国的许多文献资料乃至于著作文章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常常是不甚明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混用的现象。但是实际上,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在在概念上进行明确的区分。法理学与法哲学在应用上出现的混淆现象表明,我国的法学理论体系对于来自不同传统的法学概念未能进行充分地消化与吸收,我国的理论法学的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4.
35.
《民主与法制》2010,(Z1):123-124
专家档案于沛霖辽宁师范大学原经济法政学院院长、政法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委员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于沛霖教授长期从事法理学和宪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治理论、宪政与人权以及行政法治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36.
随着互联网大范围的普及,网民年轻化、自由化、网络运作商业化等特征出现,网络暴力这一现象在十年间呈现出范围扩大、程度加深、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的趋势。从近几年的网络暴力案件来看,其背后成因复杂多变,影响力强,造成严重的损害后果,对社会危害极大。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切入分析网络暴力的涵义、成因,浅谈其法理学实质,并提出相应法律应对与措施。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对中国法治兴起的前历史考察,试图在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建国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群众政治运动会取代法制建设成为中国政治运行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就未来中国法治做一个转型法理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8.
《当代法学》2011,(2):161
一、投稿要求作者应单独一页提供如下信息,以便于匿名评审。(一)摘要应为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不应使用"本文认为"、"笔者认为"等评价性的语言,用"[摘要]"表示,一般为200~300字。  相似文献   
39.
石伟 《现代法学》2012,34(4):172-186
随着中国法理学界对改革开放30年抑或建国60年学术总结的逐渐降温,针对现有材料做一番综述的综述就显得殊为必要。在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已有综述尽管涵盖宽广、视角多元,但是总的来看忽略了对整个学科思维的总结与评判,尤其是缺少了对实践转向的揭示。由此,本文力图在学术史的视角下,归纳出三十余年中国法理学转向的两个层次:学科整体与法学实践剥离到契合的转向和学科内部从单一宏观到多元微观的转向,并提炼出支配学科转向的实践主导意蕴。  相似文献   
40.
徐星明教授     
徐显明,1957年4月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