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65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黄桦 《时代风采》2006,(5):30-32
“懒猪起床!懒猪起床!”早上7点,王二麻子被一阵隆叫惊醒。他翻身起床,手机还在不停地对他叫嚣。他骂了一声:“让老子多睡一会儿都不行!”拧了一下按钮,关了闹铃。王二麻子坐在床边发了一会儿呆,手机又开始叫了:“鸡蛋、牛奶在冰箱里;面包在左边抽屉第二格,黄色那块。白色那块是给老婆留的,不能动!”这段时间,王二麻子总是无缘无故地发呆,特别是在手机没给他发指令的时候。以前王二麻子可不是这样的,他的  相似文献   
112.
刘芳  山旭 《党的建设》2008,(3):58-59
2007年12月18日,冯小刚新电影《集结号》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首映式。《集结号》的故事来源于一篇名为《官司》的短篇小说。作者是在福建莆田政协工作的杨金远。他创作《官司》的灵感来自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老兵回忆当年没有听到军号而战友们全部牺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3.
114.
长嫂为母     
嫂子嫁到我家时,我还在读高中。因为我是住校,很少回家,即使偶尔回家一次,也没有同嫂子有较多的接触,更谈不上有交流。街坊邻里都说嫂子聪明能干,为人宽厚善良,说我大哥娶了一个贤惠漂亮的好媳妇。  相似文献   
115.
红叶 《重庆工运》2003,(9):48-49
我在太阳酒吧里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情景。这情景多少让人有点困惑不解:  相似文献   
116.
勇气与德性     
海明威和福克纳交恶的线索简单明了。他们虽处同一年代却没有什么来往,正式通信也只有一次。两人一直相互揶揄,而且海明威一直是显得轻松自信的一方。一直到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最重要的美国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竟说“他缺少勇气”,海明威听后大发雷霆。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  相似文献   
117.
<正>周恩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所造就的伟大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对于我们党来说,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周恩来具有永恒的文化意义。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和伟大人格,就是这种文化意义的生动体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习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和伟大人格,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8.
马小娟 《人民公安》2013,(16):42-45
6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其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一年后再次凭借此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写作始于其记者生涯,一生中,作为记者的他遍历希腊、土耳其、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古巴及非洲,曾以战地记者身份亲历20世纪欧、亚大小战争。1941年二战期间,中国之行后曾写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9.
GULU 《新青年》2013,(8):22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理由呢?没有理由。走近一位陌生的作家,有N多条途径:他的作品、经历、亲人、伴侣、书房、嗜好……作家如罗马城,条条大路通向他;也如数学上的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当我想走进科尔姆·托宾,这位英语文学中的语  相似文献   
120.
叶泉 《人民论坛》2012,(14):152-154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认为该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他成为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