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167篇
中国政治   210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沙窑     
  相似文献   
12.
At the beginning of 2003.the State Postal Bureau issued a set offour stamps celebrating Yangliuqing Woodblock New Year Pictures. Yangliuqing in west Tianjin is famous for its traditional NewYear pictures.Having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 years,YangliuqingNew Year pictures are admired for their distinctive style,and cheer—ful colors.Their motifs are usually taken from operas and fairy tales,  相似文献   
13.
雍正治贪     
易中天  孙博 《小康》2004,(2):66-69
雍正最终不会成为这场斗争的赢家,因为改革赖以成功的条件和改革的目标是根本相悖的。雍正要惩治的是腐败,反腐败的力量是他的特权,而特权又恰是腐败之源。没有特权,不会滋生腐败;没有特权,又无法惩治腐败。这是一个死结。  相似文献   
14.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4X):45-47
<正>不难理解,在黄河治理上曾经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引发多次激烈的辩论和争鸣,甚至很难追溯哪次争论最激烈,影响最大。但有一次辩论,被行业内称之为我国古代真正见诸于史籍并得到了详细记录的第一次治河方略大辩论。这次辩论之所以被称为"第一次",可能是辩论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又在史籍中有详细记载,能让现代人确切了解争论主旨内容;之所以被称为"大争论",也可能是说那次讨论的范围广,从平民百姓、社会各界、文武百官,到帝王将相,都关注甚至卷入进去了。到底这次争论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显著成效?对以后治水救灾产  相似文献   
15.
孙守朋 《求索》2013,(2):68-71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出台汉军六品以下职官出旗政策,而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于旗员规避而停止。道光初年,此政策又准实行。清朝该政策实行的反复过程中,吏治问题和八旗生计问题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而后者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妤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19-121
道光时期的禁烟策是清代前期最为完备的禁烟策略,它主要包括塞源止流策、弛禁策与严禁策、禁烟章程三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禁贩、禁种、禁吸食和相对应的刑罚措施。但其收效甚微,既未能禁止白银外流,又未能禁止鸦片走私,其结果是愈禁愈发。造成这种禁烟策的完备与禁烟成效甚微相矛盾的被动局面,其内在原因主要反映在国力衰微、官吏执行不力和民风败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各地军阀混战不休,到公元220年前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燕四分天下的格局。然而,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没有给予燕国应有的地位,仿佛这个国家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拨开历史的迷雾,  相似文献   
18.
宗合 《廉政瞭望》2014,(10):68-69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生了一起’震古烁今的大案,准确地说这是清朝建国以来的头号贪污大案。甘肃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灾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后人又称“甘肃米案”。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最后10年,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的最多,因为一来成本低,手续简便,连签证都不要,买张船票就去了,船票又不贵;二来,中国人认为,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日本人学西方学得最好,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需要把这经验学过来,就万事大吉,  相似文献   
20.
张军 《学习月刊》2013,(1):50-52
人才选拔制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统治策略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风民风和道德行为,公正、客观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朴诚无伪的社会氛围,而片面、主观的人才遴选政策则只会造就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无序浊世。东汉末年社会道德的败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伪名士的大量出现,而伪名士的大量出现却又在于此时人才选拔制度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