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42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前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学科迅速分化并向实用方向转变。在这种教育风潮面前,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人文学科几乎成为科技教育的一种点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思想境界低下,审美能力弱化,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探索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2.
中国和德国大学的区别,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专业的选择。在国内,高考一锤定终身,因此,填报大学志愿,是让每个家庭最头痛的事。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怎么知道将来应该做什么,什么适合自己,什么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大部分人只好按照家长的意愿,要不就是找一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专业。像我还好,很多亲属都是医生,从小我对医学和生物等就感兴趣,所以想当然的报了医科,还算让自己满意。可我的同学,有的只是家里认为学医有前途、让人尊敬,  相似文献   
93.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必须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确定。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在科技、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时期,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
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组对粤港近千名应届大学生及就业适龄青年进行分类调查,发现广东青年中有过创业意愿的高达73.02%,香港青年也占到56.5%。在被调查者学科性质比例同等的情况下,广东青年中文史哲类具有创业意愿的比例比理工科类高近15%,但在是否选择实际创业的问题上,理工科的比例却比文史哲类学科高20%;同样,香港理工科青年选择实际创业的比例较文史哲类学科高近  相似文献   
95.
任倩 《学习月刊》2010,(24):81-8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综合。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96.
安吉拉·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是德国统一以来第一位来自前东德的总理以及第一位理工科博士出身的德国总理。  相似文献   
97.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楠  关蕾 《唯实》2009,(11):91-92
我国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容乐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是对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培养,也是提升创新精神的基础。因此,应当在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98.
法学专业实验室属于文科实验室。目前国家实验建设指标体系集中于理工科和新闻、管理、金融等少数文科。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为规范实验教学所必需,应借鉴理工科实验室规范,明确法学专业实验室和实验体系的独立地位,建立独立的专业指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9.
加强文科建设既是理工科大学实现综合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的必要步骤和内在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也应当按照文科本身的规律,相对独立地加以建设,提高其专业化和学科化水平。“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应当成为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的方向。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分析了科技道德的内涵,阐述了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在科技道德方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了加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