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80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405篇
各国政治   810篇
工人农民   1805篇
世界政治   38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08篇
法律   17606篇
中国共产党   29353篇
中国政治   43679篇
政治理论   11807篇
综合类   16752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991篇
  2022年   1061篇
  2021年   1187篇
  2020年   1409篇
  2019年   821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901篇
  2016年   1560篇
  2015年   3262篇
  2014年   10114篇
  2013年   9756篇
  2012年   12450篇
  2011年   13602篇
  2010年   11184篇
  2009年   10839篇
  2008年   11126篇
  2007年   8541篇
  2006年   8104篇
  2005年   5688篇
  2004年   3652篇
  2003年   3125篇
  2002年   2668篇
  2001年   2066篇
  2000年   1765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2015年至2017年以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状态、复吸状态、家庭状况、就业情况等方面的真实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回归社会、保持操守相关因素,为打造"大戒毒大矫治"最后一环提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和治国安邦的重要制度支撑。"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理论深度、战略高度和思维广度,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治国理政之制度基石、创新制度建设路径三种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63.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形态不断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呈现不同的工作特征,逐步实现了由从"管控"到"治理",由"包办社会"到"治理社会"的转变。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治理需要沿着: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4.
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社会制度设置、城市生活环境等因素,也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民生保障、身份特征、文化适应、社会交往等因素。根据历年农民工社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24项评价指标,对宁波外来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进行了分类测评,结果表明,其总体融合水平达到70%以上;而且,农民工的职业融合、民生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关系融合因素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支持的。  相似文献   
65.
6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汪洋主席在本届政协履职伊始指出,在新时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荣誉更是责任,全体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做好"委员作业"。两年多来,新形势新任务让我们不断深化对履行新时代委员职责的认识,增强以新思想为遵循书写新时代"委员作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67.
68.
69.
从党的政策表述及当前实践来看,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形塑过程蕴含着“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党建”的出发点是巩固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基础,表现为基层组织体系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进而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准备条件。“共建”要求探索“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既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共建”力量的联结和协调,也要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同步推进群众自治、社会共治和公共服务。“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呈现,亦关联着社会治理研究范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7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建构,其构建会涉及到诸多国际社会性因素,必然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国际理念/规范社会化的渐进性、国际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义。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主体条件与物质技术条件也会日益完备,有理由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