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14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通过扫墓、烧纸钱、祭祀焚香等习俗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先祖的哀思.民间扫墓祭祀活动的增多,加上春季风干物燥,使清明节成为火灾高发期.每年因烧香、焚纸、点烛、烧荒等引发的火灾事故不胜枚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2.
羌族的宗教信仰与"释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其中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是其核心内容,而其神秘的宗教祭祀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巫师--"释比"及其所行巫术则是联系人们内心和虚幻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53.
农历二月初二,古时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米甸镇楚场村委会的立腊么山寨的僳僳族、彝族同胞,会在这一天举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祭龙会”,用民间传统的祭祀方式,祭龙求雨。  相似文献   
54.
乌兰  杨福瑞 《世纪桥》2011,(7):22-23
随着红山文化中晚期祭祀遗址神性资料的不断发现,红山文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红山文化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中是最具典型的,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包括了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形成了红山文化祭祀场所的固定化和专门化,祭祀活动的制度化、仪式化、神秘化以及祭祀用具的礼器化等特点。成为中国文明起源发展过程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55.
沈志权 《求索》2011,(3):118-119,71
作为上古巫文化的遗存,《周易》卦爻辞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祭祀的史料,真实地记录了易辞时代祭祀的主体、对象、仪式及其目的意义,揭示了上古祭祀所蕴含的伦理教化功能,为春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开启了人文精神的源头。  相似文献   
56.
苗族水鼓节是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一带的一个传统节日,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日子确定在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节日分为起鼓和踩鼓两个部分。丑日上午,举行起鼓仪式。仪式只允许男性参加。他们穿着女人衣裙,头戴草帽斗笠倒披着蓑衣,敲着木鼓抬着一只绿头的公鸭、箩筐和酒坛从甘栋榔出发,挨家挨户上门走寨,各家各户则将事先准备好的祭品和香纸放进箩筐。之后,男子们将收集到的祭品和香纸抬到溪边举行起  相似文献   
57.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去年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而这个数字已经持续几年增长。因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关于文明祭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58.
杨宁波 《传承》2010,(22):61-63
民国之前,豫、晋、陕很多地方的村落建造形形色色的庙宇,供奉着五花八门的神灵。荒诞怪异的民间传说填充着庄户人家的精神世界。黄河两岸的大荔、平陆、万荣、陕县、灵宝等几百个村落轮流唱大戏,设集市,祭祀圣灵,引诱得神汉、仙姑、商家和闲人团团转。  相似文献   
59.
《党的建设》2009,(1):49-49
文庙就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人们把祭祀文宣王的庙就简称为"文庙"。文庙的作用是教书育人,宣扬礼制。在一定程度上文庙也承担着学校的职责,有些地方学校就设于文庙之内,故此人们往往把庙和学连在一起称为庙学。武威文庙是甘肃省内文庙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城东南隅,明清至民国曾多次重修扩建。文庙东西宽135米、南北长187米,占地  相似文献   
60.
清代的炎帝祭祀,远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传统,近承元明以来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趋于成熟、完善和定型.清代的炎帝祭祀,大体有帝王庙祭、传心殿祭、先农坛祭、先医庙祭、炎帝陵祭等不同的形式,而每种形式都各具自身的特色.帝王庙祭,是把炎帝视为历代帝王统绪的开创者而加以祭祀,反映的是治统的传承;传心殿祭,是把炎帝作为先圣先师的代表之一予以祭祀,反映的是道统的传承.如果说帝王庙祭反映的主要是治统的接续,传心殿祭体现的主要是道统的传承,那么对炎帝陵的祭祀则代表了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先农坛祭和先医庙祭,分别是将炎帝作为古代教民稼穑的农神和发明医药的先祖予以祭祀,重视其时社会民生作出的创造和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及其所代表的炎帝文化在清代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扬,俎豆馨香、跪拜礼仪之中,体现的是传统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