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肖铁 《廉政瞭望》2008,(10):55-55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12.
《理论导刊》2012,(4):115
本刊讯(毛馨蓓)日前,"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红色经典文化之旅"座谈交流会在省委党校召开会前,常务副校长薛引娥亲切接见了新加坡豪迈集团总裁林升福博士副校长秦国刚,校务委员兼对外培训  相似文献   
13.
《法制博览》2008,(15):21-21
秦国仅为一方诸侯的时候,其法律就规定国民15岁成年,要承担服兵役、交纳各种赋税的义务。但这条法律基本成了一纸空文,秦朝实际上是按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的。由于古代人不像现在的人们一样,有出生证明等材料可以证明其具体年龄,再加上连年征战,社会动荡,各国人口流动频繁,秦国大力招揽外来人口以充实国力,国民的实际年龄就更难确定。那么身高也成了一个客观且易于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近代欧洲为何保持分裂而秦国最终统一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从制衡是否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逻辑上陷入了欧洲历史经验的窠臼。实际上,国际体系在面对修正主义行为时,往往存在四种反应:被动的经典制衡、主动的先发制人、被动的绥靖、主动的"竞相扩张"。前两种"均势逻辑"有助于维持体系的稳定与权势的分散,而后两种"反均势逻辑"则会导致体系的动荡与权势的集中。"反均势逻辑"在体系层面为国家不受制衡的扩张提供了可能,那些能够屡次抓住"反均势逻辑"提供的战略机遇并有充沛的军事动能以快速改变体系中权势分布的国家,就有可能逐步积累权势,最终"倾覆均势"甚至建立"普遍帝国"。秦国的"倾覆均势"正是上述逻辑的典型案例。"竞相扩张"为秦国提供了不受制衡的扩张机会,秦国凭借无可匹敌的战略军事能力在短暂的机会窗口里屡次发动战略决战,根本性地摧毁了战国的均势体系,最终一统天下。"反均势逻辑"这一战略机理对于理解国际体系的嬗变乃至当今的大国竞争态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婷  高群彬 《学理论》2015,(2):134-135,140
张仪诈楚是战国时期连横外交的经典案例。秦国及张仪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将连横的目标设定为二:使三晋事秦和拆散齐楚同盟。故先以外交和武力并举使三晋事秦,继之借外交欺诈使楚自绝于齐,拆散齐楚同盟,随后以秦、韩与魏之势伐楚并获大胜。张仪连横属积极性的强力外交,使秦摆脱了外交孤立,突破了三晋封锁,改秦、齐、楚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为秦、齐两强相对,使秦既能南下巴蜀,又开通东向之门,为"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风雨乾坤     
星期天,张毅与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秦国锋边下象棋边研究对策。“宏达的事可能与市里的头儿有关。据说,他当市委书记时,有人反映他有男女作风和经济问题。”秦国锋提供了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口若悬河,自认为是一个带兵的将才。可知子莫如父,其父赵奢却认为儿子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带兵打仗大任。在越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代老将廉颇担当主帅。他果然一味照搬兵书,结果赵军惨败,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落了个"空谈误国"的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18.
吴鹏 《法制博览》2008,(21):42-43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相似文献   
19.
自古至今,对于秦代法律"刑弃灰于道者"的解读众说纷纭,各家亦纷纷著书立说,阐明观点。本文认为对于这条法律的理解应从秦帝国国家战略出发,分析这条法律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恨一个人,窃听 在古代,最早玩出点技术水平的窃听发生在战国时期。秦惠王有个弟弟叫樗里疾,非常聪明,外号“智囊”,在秦惠王面前很得宠。可好景不长,纵横家公孙衍到了秦国,秦惠王对他着了迷,信任日隆,这让樗里疾感到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便打起了窃听的主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