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韩国人生礼仪的东亚普遍性和固有性。分析的基础是东亚儒教文化圈,因而儒教式冠婚丧祭就是人生礼仪的普遍性。因为普遍性和固有性是相对的,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看,东亚的普遍性也可以是固有性,也可能变做相反的逻辑。韩国人生礼仪的东亚普遍性和东亚其他民族、国家一样,都在于接受冠丧祭的传统。在韩国人生礼仪的固有性方面,首先是东亚儒教式冠婚丧祭的态保存最为完整。其次是根据韩国固有的文化对儒教式人生礼仪进行改造。婚形最后是固有信仰和儒教式冠婚丧祭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又称端阳,在台湾是与中秋节、春节并列的民间三大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试图展示中韩两国间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建构内容,了解两国大学生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并探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在中韩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或贡献。论文的研究在“中韩两国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过程中是否存在认识差异”、“中韩两国跨文化交流中的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对两国文化起到的作用(贡献)”、“中韩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参与者特点是否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存在影响”等方面有了一些发现和结论。  相似文献   
14.
漫山枫叶飘红的时候,雷山、丹寨等地的苗家正忙着上坡砍柴、打扫庭院,老老少少都在期盼着苗年.苗年是在汉文典籍中称为"十二辰纪月法"的产物,苗年的习俗古已有之.在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明代郭子章<黔记·诸夷>就提到过苗年的时间:"(东苗、西苗)以十月望日为岁首."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岁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很深、很蓝的湖,岸上是一丛丛长长的菖蒲,叶子宽阔,也有力道。还有一个神仙在垂钓。那时候,我正迷恋写诗,每天都写。梦罢,我在一首诗中写到:“菖蒲凄凄神垂钓”。我记得很清楚,那菖蒲高而密,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叶子分外长。那个神仙的印象却影影绰绰。但这个印象连同水边的菖蒲似动非动的样子,我老是顽强地想起。  相似文献   
16.
闫磊 《学理论》2010,(5):96-97
我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种类多样。对其研究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简单而有效的一种便是按照四季划分。本文选取了夏秋时节流传至今并仍有重大影响的传统节日,从其起源、内涵和习俗方面进行了梳理。这些极具代表性并在当代仍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节日,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作为时间印记,标志着时光的流动,更以其习俗和内涵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的日常行动、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王剑侯 《今日浙江》2010,(24):54-54
刚过端午,案头看到厚厚一叠书稿,我一看书名,是《大爱若师》。什么是大爱?两千多年前楚国大夫屈原在端午那天投泪罗江而死,这是大爱么?屈原投江时身上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大爱。  相似文献   
18.
资源“大端午”完全是商业操作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商业文明的产物,与今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文化节日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深谙知识分子独特作用的政治家。在现代文史作家中,鲁迅以降,毛泽东最为看重的是郭沫若。几十年间,毛泽东一直关注郭沫若的各类文字,或推崇弘扬,或借题发挥,或假途伐虢,总之,通过郭沫若的诗文,将"文治"发挥到了极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推崇郭文,最为世人熟知的便是将《甲申三百年祭》列为中共整风文件。  相似文献   
20.
11年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提出: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遭到了她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这个观点在当时引了起巨大反响。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兴替。如今,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背景下,黄苇町专门撰文,通过中苏改革成败的比较,阐释了坚持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