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5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53篇
各国政治   159篇
工人农民   3007篇
世界政治   26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55篇
法律   5774篇
中国共产党   6525篇
中国政治   7030篇
政治理论   2153篇
综合类   365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715篇
  2014年   2224篇
  2013年   2349篇
  2012年   2677篇
  2011年   2819篇
  2010年   2799篇
  2009年   2767篇
  2008年   2860篇
  2007年   2031篇
  2006年   2048篇
  2005年   1634篇
  2004年   1403篇
  2003年   966篇
  2002年   860篇
  2001年   724篇
  2000年   724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朴实的衣着,刚毅的性格,憨厚的笑容,眉宇间透着聪慧与果敢,这就是已经50多岁的七师一二九团八连党支部书记辛天亮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17个年头里,凭着一身正气和对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执着追求,带领职工群众勤劳致富,为连队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他个人也  相似文献   
992.
新时代,对思想阵地的严守、对文化安全的保护和对霸权主义的抵制都体现出对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重视。我们不仅要意识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更应该高度认识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变的网络环境和迟缓的话语表达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和挑战,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防御力和影响力,从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93.
现代社会财产性利益无处不在,但侵权责任法并不可能为所有的财产性利益提供保护,因为责任的成立关系受害人财产性利益保护与不确定行为人行动自由维护间的博弈与平衡。为此,我们必须在立法与司法环节进行必要的利益衡量,以划定侵权法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边界,而利益衡量又可通过"损害"、"过错"、"因果关系"等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规范与司法适用来达致,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994.
<正>为进一步落实兵团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十师北屯市围绕兵团打造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升级版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结合师市工作实际,坚持组合出拳,持续发力,以六项组合,推动师市职工多元增收工作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995.
<正>近几年,十师一八三团借助黑龙江省援建东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投入5亿多元加快小城镇建设,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生态家园,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城镇正在崛起,让这里的职工敲开了盼望已久的幸福之门。10月10日,家住龙新缘小区的宋晓燕一边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996.
《学理论》2015,(31)
民族地区是我国战略资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受限于我国对自然资源的物权的总体配置,《民族区域自治法》从自然资源物权配置之自治权方面构建了照顾民族地区利益分配的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因而也没有体现出对民族地区权益的特殊保护。本文从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权利实现视角,探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享机制的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997.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998.
对政府等公法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民事执行案件中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可能有碍公法人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损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如若不能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会导致私权无法实现,有损司法权威。因而,为平衡私权之实现与公益之维护,对政府等公法人的执行须遵循必要的限度,给予其“规则礼遇”。对公法人财产的执行,以不影响公务推行为限度;对公法人执行程序的适用,应以维护其良好的信用和权威为保障;对公法人执行措施的适用,应考虑其依法行政的特殊主体地位和有序、高效推行公务,履行公务的履职要求,应限制适用间接执行措施。  相似文献   
999.
1000.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然而,伴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以及治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出现了错位、延迟或滞后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多重堕距的复杂现象。分析可知,这一多重堕距现象在城市治理的多个维度有所展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多重堕距的生成与理念渗透缓慢、政府定位模糊、结构安排失衡以及利益协调不畅等有着直接关系。对此,应以变革治理理念、落实规范治理为基础,进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调整城市治理结构以及融合协商民主资源等。如此,才会尽可能弥合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堕距,推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