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14篇
中国政治   300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52.
邹广文  王璇 《理论探讨》2023,(1):117-125+2
不同于以往对“劳动”“生活”进行单一范畴的讨论,可从关系视角出发,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原初语境来探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入手,切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中发现劳动与生活关系的历史形态。首先,在“人的依赖关系”下劳动与生活处于朴素同一的关系中。其次,“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下的劳动与生活处于紧张对立的对象性关系中。作为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理想状态,“劳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不是设定的,而是生成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在这种形态下,劳动的谋生性质并没有消失,反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真正的“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和谐的理想的统一。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统一,通往真正的美好生活有赖于人的解放,而这一理想的实现本质上指向当代人的生活信念与劳动意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653.
网络美好生活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和过程,也是对网络社会和谐交往与幸福表达的价值追求。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容符码化、形式碎片化、主体平等化与社交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迅猛发展。但在传播过程中,因算法推荐与人工审核的缺失、平台治理与网络法律法规的乏力、流量驱动与用户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短视频传播出现内容真假难辨、低俗信息泛滥、侵权乱象丛生、“电子鸦片”成瘾等伦理失范现象。有效应对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问题,需要用户、平台、政府和社会多方协作,加强网民媒介素养与理性判断能力以提升用户素养,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与审核机制以加强平台自律,完善相关网络法规与伦理规范以推进法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监督作用以完善社会监督,合力打造优质文明的短视频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654.
《人民论坛》2023,(22):61-63
坚持人民至上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网福建电力新时代“双满意”工程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尺,坚持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谋福祉,充分体现了国企为民的价值追求。该工程坚持高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品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高水平赋能新福建建设,为新时代国有企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积累了可靠经验。展望未来,国网福建电力要始终做到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求,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聚焦能源转型、赋能绿色发展,以新时代“双满意”工程强化央企为民服务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655.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在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同时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学内涵应予以深刻的揭示,对美好生活需要应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用新的观念引导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建构,不仅需要满足,而且需要引导。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导向和生活状况。对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认真的审视并作出合理的引导,这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56.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富有创见的表达,它内在地包含着对“谁的幸福”“何为幸福”和“如何幸福”三个问题的自洽回答。对于“谁的幸福”的问题,它不仅强调追求人民幸福的价值立场,而且强调了人民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使“幸福”的主体在新时代得到更为明晰和现实的显现。对于“何为幸福”的问题,它呈现了幸福的理想之维、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语境中创新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全部内涵。相应地,对于“如何幸福”的问题,它的思路是从幸福的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着手,构建通达幸福理想之维的现实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滞人民幸福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们在个人层面通过实践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生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657.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58.
马克思探寻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转向。这一转向的出场起始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内涵的社会实践属性的确认,深化于对政治权利与物质生产方面“虚幻-抽象”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指向于对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历史性建构。基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考察,马克思在社会历史性原则下探究到了超越抽象思辨路径、单一物质生产路径的现实进路。马克思有关未来文明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思维转向,不仅深刻变革了洞察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总体视域,也为准确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时代意蕴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59.
《精神文明导刊》2022,(3):48-49
“佳节尚文明,志愿关爱行。”新年伊始,郑州市文明办发出《关于在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持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的通知》,对“绿城使者”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的开展进行安排部署,发挥“绿城使者”志愿服务品牌作用,倡导志愿者和团队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美好生活、民生保障、文明旅游等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660.
李杉 《前线》2023,(11):13-16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从享受人口数量红利走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新阶段,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新需求、新动能不断涌现。新时代共创美好生活以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支撑,以美好生活产业升级和企业价值链重构为依托,构建中央层面宏观指导、地方政府有效主导、个人家庭主观能动的总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