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于英红 《南风窗》2010,(10):85-88
利玛窦通过穿儒服、学汉语、守礼节来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并把他在罗马学到的神学、哲学、数学以及绘图等知识传授给明朝士大夫们,但中国方面的吸收始终有限。  相似文献   
22.
曾大伟 《前沿》2013,(12):159-160
耶稣会士抵华初期选择了中国佛教僧侣的装束,其言谈、著述、交游等活动也多与佛教有关.耶稣会士们在抵华早期的传教策略中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受耶稣会外方传教经验的影响,中国官员对外国神父的误认也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耶稣会士希望借助佛教的外衣来减轻在华传教的阻力,并获得与佛教相同的礼遇.  相似文献   
23.
孟令卫 《前沿》2014,(5):219-220
孟儒望是一位葡萄牙籍耶稣会士,明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辗转于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及宁波之间,在华活动十余年。孟儒望著有《天学辩敬录》《天学略义》《天学四镜》等作品,是研究明末清初天主教历史的重文献。他对宁波天主教事业的繁荣有突出贡献,与当地文人的来往也是考察明清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的重侧影。  相似文献   
24.
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交往源远流长。据早期的拉比文献、《塔木德》文献及罗马文献记载,犹太人既是中国丝绸的加工商又是经销商。古代时期,开封犹太社团的存在成为犹太人与中国人深层次交往的明证,也为中犹文化交流谱写了回荡千年的佳话。利玛窦的意外"发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6月24日),来自开封的举人艾田在北京慕名造访了颇具盛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神父,这次普通的拜访在中国开封犹太人的历史上掀开了不同寻常的一页。利玛窦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  相似文献   
25.
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两条原本互不相交的东西文化河流开始汇流,两个伟大的文明开始第一次真正的接触.耶稣会传教士陆若汉的<日本教会史>对东方文化的剔透解析,足以说明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和东方文化的"西方渗透"极富成效.研讨16世纪传教士留下的这批著作,了解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程度,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避免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和对抗,对增进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利用世界上第一部《葡汉辞典》及海内外藏佚名汉葡词典等珍贵手稿文献,探讨了利玛窦的另一部汉葡词典以及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  相似文献   
27.
吴心 《黄埔》2009,(6):58-59
明代中叶,随着欧洲列强殖民海外的发展,西方传教士输出宗教的热情再次高涨,使基督教于明朝再度传入中国,第三次在中国传播开来。在此期间,天主教的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相继传人中国,其中收效最多,影响和势力最大者是耶稣会。  相似文献   
28.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向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后来,他还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这种广博的学习,为他成就一代帝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