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4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7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191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225篇
政治理论   62篇
综合类   2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我国新公司法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判例、学说的基础上,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做出了规定.对公司诉讼中重要制度的规定,无疑是我国公司法的一大进步.但是,尽管我国立法上对股东派生诉讼做出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规定,但对于这一重大制度,其具体内容却乏善可陈.本文对这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2.
在司法实践中,因隐名股东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如何认定隐名股东的资格,立法并没有规定,审判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标准。隐名股东资格认定应当综合考虑隐名股东的存在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了认定隐名股东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193.
浅论我国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股东平等的原则和保证公司效率的要求,资本多数决是现代公司法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原则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弊端。按照这一原则,小股东必须服从占公司控股地位的大股东经由股东(大)会形成的、上升为公司意志的决策。当这些决策违背了小股东对公司合理期待的时候,公司法就应赋予对此有异议的小股东以救济的权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7日修订通过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称"新公司法")中增加了对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的比较抽象,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4.
195.
目前我国关于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尚处于不完善状态,其研究者大多局限于经济管理和公司管理层面,法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也正因如此,需要通过债权人利益保护为视角,为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权益进行法律保护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6.
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新《公司法》虽然禁止股东抽逃出资,但未明确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本文主张抽逃出资股东对公司承担侵权责任,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清偿责任,并就抽逃出资事实的认定、抽逃出资与借款行为的区别、抽逃出资股东之外的行为人对公司的债权人的补充清偿责任、诉讼时效的起算点等问题提出了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97.
【裁判要旨】处理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须依法进行利益衡量,既要衡量转让股东和受让股东的利益,亦要衡量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198.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娟 《前沿》2005,(1):124-127
有限责任公司是时代的选择 ,它的出现满足了资本流转的需求 ,降低了公司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成本。其制度设计的目标在于合理分配风险 ,以实现股东、债权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在滥用公司法人格成风 ,逃避债务有理的现实中 ,这一平衡往往被公司法人格的滥用所打破。构建完整的、有效的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9.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改为契机,通过对新旧公司法规定的股东知情权进行对比,并探讨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行使范围、利益冲突及其平衡。  相似文献   
200.
当前,不少公司通过减少公司资本的方式来达到逃避债务,掩盖虚假出资,抽逃资金等不法目的。这既影响了股东的比例性利益,又严重影响了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定。故各国的公司法对减资的原因、条件、程序等均加以严格的限制。我国虽也存在公司减资的立法规定,但过于简单,缺失有效的运作机制。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公司减资制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