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含义与对象,特别是表现为运用种类来称呼个体对象的行为当中的含义与对象的关系是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着重讨论的一个问题。首先分析海德格尔对含义与对象的关系的看法,再将之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原文进行比较,解读胡塞尔对此问题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3,(5):83-85,92
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是胡塞尔晚年在深入研究发生现象学问题时所形成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它与静态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共同构成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体系。其晚年的历史现象学转向是现象学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已然结果.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包括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方面。本文析论了历史现象学的本体论对象是先验历史本质结构.历史现象学的方法是“之”字形方法,历史现象学的目的论是一种新的理性普遍目的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1873—1931)的逻辑哲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对后世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布尔、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围绕着逻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争论尤为重要。这些争论不仅构成了当代逻辑哲学的直观背景,而且某些论题仍然在当代逻辑哲学的讨论中得以延续。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考察,它也有助于我们纠正某些当代因缺乏历史的分析而形成的偏见。也许更重要的是逻辑哲学也需要像分析哲学已经做的那样,通过对自身学派的历史考察来丰富自己。  相似文献   
14.
意识在静止中流动,在间断中保持同一,这是意识之谜或意识的悖谬现象。这一现象,可以根据胡塞尔时间现象学的三个维度,即对象理论、时间视角现象和两条河流之喻,以及胡塞尔关于非主动的、未清醒的无意识层面的构造学说,而得到辨明。基于此,我们发现,G.艾格勒和K.黑尔德两位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严重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4,(3):79-82
生成与结构的严重对立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历史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中生成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原创性思想是帮助当代历史哲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林中路”。从是否存在历史本质来看,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决定了其历史现象学的本体是先验的历史本质。但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这种先验的历史本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先验自我的意识活动不断生成、积淀的一个始终处在变化着的积淀物,先验历史本质的这种生成性从根源上看是由现象学的无限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发现的意识的"时间视角"现象以及提出的"关系中心说"证明了自我的确凿无疑的存在,范畴直观的方法和时间现象学的思路让胡塞尔不仅"把捉"到自我,从而把自我从意识流、意向对象、对象自我、身体以及意识行为中区分出来,而且还为自我本身的展开问题及其"原自我"、"自我"和"我们"三个阶段的划分带来了现象学的洞见。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的主旨,是为克服欧洲出现的"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提供一个真实的基础,从而挽救因科学理性膨胀而遮蔽了人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然而,由于其现象学方法论的唯心主义实质,使他无法洞察"生活世界"的真实意蕴,提不出克服危机的良策。而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的视角出发,回归到真实生活世界的根基,为解决欧洲"文明危机"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19.
马文.法伯较早在美国引入和传播胡塞尔的现象学。他在论评胡塞尔的学说中,吸收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批评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建立自己的自然主义现象学。他的学说具有浓重的科学背景,是一种现象学方法、实用主义经验论和科学唯物论思想的综合,在美国现象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开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象学在中国兴起,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俨然成为一个学派。由于胡塞尔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天然的异质性,在哲学观上表现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对立;在哲学方法上表现为现象学还原与辩证法之间的差别;在研究领域上则表现为纯粹意识反思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对立。因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比较牵强,如若硬将二者揉合在一起,不仅曲解了唯物史观,而且有失现象学方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