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8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5篇
各国政治   94篇
工人农民   76篇
世界政治   3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4篇
法律   1563篇
中国共产党   6098篇
中国政治   7949篇
政治理论   1767篇
综合类   239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1060篇
  2014年   2663篇
  2013年   2570篇
  2012年   1895篇
  2011年   1693篇
  2010年   1685篇
  2009年   1503篇
  2008年   1539篇
  2007年   760篇
  2006年   627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61.
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理论内涵来看,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旨,而其核心理念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互利双赢的思想.从实践方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由认识到行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2.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当今经济体制和社  相似文献   
963.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生态意识,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迫切问题.人类必须学会和懂得遵守人与自然交往行为中的各种基本准则,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树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用道德来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养成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成为真正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964.
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总结的"六枝原则",把生态博物馆社区管理模式本土化为政府主导的多A-参与模式,对喀斯特民族地区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了有益探索.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所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生态博物馆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跨越民族村寨发展阶段,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博物馆型新农村.  相似文献   
965.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定位是生态破坏引起的生态脆弱.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多元化支持系统,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义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66.
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强调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人们承认和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67.
建设“两型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实现环境代内公平。代内公平要求不同区域、人群因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引致的成本与收益的公平负担与分配。环境代内不公平包括环境污染代内不公平和环境治理代内不公平,这两种不公又分别体现为区域不公平、城乡不公平、贫富不公平三个维度。欲消弭环境代内不公平,须完善环境税费政策,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落实“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68.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为载体,同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会因人同时需要靠实践生存而改变;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是由对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正确、生产力还不完善、生产实践还不够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只有从维护这个复合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出发,发展生态生产力,使生产实践更加合理化,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69.
起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孝文化,其中有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如尊重自然、恪守季节规律、不奢侈浪费、积极融入社会等等。这些思想对于解决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0.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