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3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崔暐 《各界》2007,(6):32,46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荀子·劝学》中,他阐述了教育的方法、态度以及关于为学的一系列问题,其教育思想在两千余载后仍然颇具价值,值得我们仔细体悟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他内容广博的著作中,曾表达了较为系统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他用“明分使群”这个命题解释了社会秩序的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同时又提出“隆礼重法”作为社会整合的具体形式。他的思想对于后人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公民导刊》2010,(10):68-6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15.
暴拯群 《学习论坛》2007,23(2):61-62
荀子.天论》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目的是要求人们“不与天争职”,即不干预自然。人应做的是“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脩道而不贰”,因为人来源于自然界,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生存,所以要“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即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造福,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归根结底,“人之命在天”。  相似文献   
16.
当政治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后,人们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有的人从各国的政治状况去比较,有的人从我国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去探讨,可以说,在我国学术界,研究政治腐败已形成热潮。本文试图从荀子的人性论去看我国的政治腐败,以为同行提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7.
汤勤 《人民论坛》2010,(12):184-185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荀子和韩非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和总结了关注现世、肯定人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及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思想中又难以避免地掺杂着神化思维的成分。"事在人为"与"秉承天命"两种对立的思想观念共存于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所倡导的“礼本法末”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本文拟通过对荀子“礼本法末”思想的浅显阐述,为我们树立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