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王继安     
  相似文献   
12.
李定远 《台声》2014,(1):100-103
进入于媛书房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在四壁上的许多书法作品,在这美不胜收的作品中,有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就是于媛叔伯祖于右任先生诗作,用于体标准草书撰写的当代草圣、诗翁于右任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写于台湾宝岛的怀乡名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相似文献   
13.
任桂子简介任桂子,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鉴定委员、河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邯郸学院客座教授、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电台高级编辑。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妇女书展、首届中日妇女书展、首届全国大字展、第二届中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二届中日女书家代表作品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并被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作为文化代表曾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与李福增相识多年,早想写写李福增,今日提笔,竟然不知从何写起。转而一想,任何事物,任何艺术都是人创造的,都离不开人,当然还要从人写起。喜欢福增的作品,源于喜欢福增这个人;喜欢福增这个人则源于喜欢福增的洒脱与率性,他的低调,他的不事张扬。有人说,低调是高贵的平和。这“平和”二字用在福增身上,真是恰如其分。与福增相处,你会感觉很舒服,他身上有济南人的热情、仗义,又有济南人特有的幽默与情趣。对人对事,福增不争不抢,坦然处之。  相似文献   
15.
韩子义 《实践》2007,(10):39-39
我认识邢秀是1998年,在内蒙古党校的进修班上。邢秀来自巴彦淖尔,当时的职务是盟委组织部副部长。也许是文人相惜的缘故,学习期间我们交往颇多,在寝室里一谈就是半夜,话题多是共同感兴趣的诗文字画。听他讲,受其父亲熏陶,他从小就爱上了书法。在四大书体中,他对草书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6.
鲍乾中,字墨龙,号松海,1948年5月生于安徽省太和县苗集镇,居北京,现任《中国教育》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人生教育部中国书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他发明了《汉字实用艺术行草书体》,创立了《实用艺术行草书鲍氏定律》,获得了《鲍氏实用艺术行草数码字根》、《鲍乾中万用公文纸》两项国家专利。完成了《汉字硬笔书写数码化字典》和《汉字毛笔书写数码化字典》,填补了行草书没有笔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怀念残帖     
熊阳春 《工友》2012,(11):54-55
残帖是我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在家里翻箱倒柜时发现的。这本不知名的、纸已泛黄的残帖蜷缩在破旧木箱的角落。本来是一本小书,首尾又少了许多张页,并且还留下了不少鼠食虫蛀的痕迹。我轻轻地抚平皱褶的内页,这时才发现这是一本附有释文的草书字帖。  相似文献   
18.
马杰 《黄埔》2011,(1):58-59
我与亚仑兄相识,是在著名佛像画家郑玉阗先生的画展上。他朴实、谦逊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时,亚仑兄为玉阗先生画展题诗。诗的内容不  相似文献   
19.
唐双宁先生对草书情有独钟,远学唐人张旭、怀素,近学毛泽东、于右任的草法,心灵手巧,古今贯通,运用自如,习之即久,自己的素养和个性逐渐渗透在字里行间,正是步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已然具有自我的书风。  相似文献   
20.
吴心 《黄埔》2006,(4):48-49
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于字体丰富,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如大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称为书体,而不同的人的书体又姿态各异,即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人写同一个字又写出不同的字样,而且,同一个人,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不同年龄,写出的字又有不同。我国历史几千年,书家辈出,名作不断涌现,作品丰盈,实为世界文化史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