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103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2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今天在北京见到大家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转达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志对大家的亲切问候。刚才珠康活佛详细介绍参观团的情况.总体感觉这次活动收获大.效果好。通过参观.大家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国土之辽阔、经济之发达、杜会之稳定、民族之团结、宗教之和谐,这对大家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作为藏传佛教经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有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2.
世界最大的石雕佛像是位于四川省的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上最大的镀金铜佛像是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的墙巴佛,佛像高26.2米,肩宽11.5米,耳长2.2米。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寺是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中国现存最早的喇嘛式塔是建于元朝的北京  相似文献   
193.
1986年2月,曾经中断了20年的藏传佛教传统节目——拉萨“传召”大法会,在拉萨大昭寺正式恢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宗教活动的顺利恢复,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确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又是这一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94.
纳西族分布于滇、川、藏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又以丽江为主要聚居区。这里不仅是连接三省的交通要道,而且是河谷农业文化与高原畜牧文化相互融合的节点,还是藏传佛教、道教、汉传佛教与本土东巴教相互交融之地。  相似文献   
195.
藏传佛教教派与活佛转世制度藏传佛教规范地称为“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在征服西藏各地方小邦过程中不断扩大活动地域,在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  相似文献   
196.
罗延焱 《人民论坛》2012,(17):166-167
西夏后期,藏传佛教逐渐传入,成为西夏佛教的重要特色。作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这种宗教讲求仪式、法术和诅咒等,它和吸收了藏族苯教的藏传佛教有某些相似之处。加之他们对吐蕃佛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97.
现代治理理念要求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包括社会、市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宗教在社会治理中不仅是以组织形式成为集体行动的主体,其在民族地区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的功能,不仅需要以现代组织的角度审视,更需要重视其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对于地域社会治理所展现出柔性秩序建构力量。就藏传佛教文化来说,其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地域社会历史记忆、契约传承、惯习延续的一种结构性文化,不仅具有契约式的文化观念的延续,更有建筑等实体、仪式等活态的文化形态,这些是地域社会实现整体性治理所具有历史文化形态的有效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8.
声音     
《南风窗》2011,(7):12-12
中国政府花钱是最容易的,国外要通过预算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说,有时邀请国外政府人员来中国  相似文献   
199.
谢奕秋 《南风窗》2011,(16):60-63
这里是世界屋脊,虽有雪域高原美景但人的生存条件恶劣,人口自9世纪吐蕃王朝灭亡后就开始减少,直到近数十年才进入快速增长期。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其常住人口已超过300万,这个数字仅及全中国人口的1/450,但西藏的独特价值不在于人口多寡,而在于其传承千年的藏文化。藏文化兴盛于公元10到16世纪,后半期佛教(喇嘛教)  相似文献   
200.
南怀瑾先生曾述及,1941年在成都时,见过一位新都宝光寺的退院老和尚,其人如苍松古柏,道貌岸然可敬,住持大寺数十年,来时只带一个衣裳包袱,退位的时候,仍然只带这个破包袱,对于常住物事从来不敢私用分毫,自称德行不足以风众,背不起因果。相对数言,便令人起思古之幽怀,这便是丛林大和尚的风格。当年,南先生所邂逅的这位老和尚,其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