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费孝通(1910年~2005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七、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有《费孝通文集》16卷。说到云南,对我是不陌生的,就在八九年前,我甚至还写过关于它的书。虽然浮光掠影、片片段段,然而以云南为题,写它的过往和今昔,那感情自然与常人不同。还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去,我至今清楚记得初到昆明的情景。是坐火车,三天两夜,没有疲惫,只有兴奋。我幻想着云南。可迎接我的是秋雨连绵下的暗夜,空气阴冷潮湿,灯火和水光交织着,到处是泥泞  相似文献   
32.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享有"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等赞誉的国学  相似文献   
33.
快乐大叔 《党课》2012,(7):96-98
快乐大叔对教授一直是尊敬的,一个原因是快乐大叔与“教授”这一神圣的名词似乎注定无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印象里一个人想要成为教授似乎“很难”。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花名册上的教授数量只有不足10人,其他都不算教授。西南联大时期,钱钟书、沈从文、冰心等都不是教授,就连现代汉语大家王力先生当时也不是教授。  相似文献   
34.
微观     
《廉政瞭望》2012,(10):8-8
【自由】 @历史袁老师:沈从文出国访问归来,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汉学家问他:“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联大8年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总和?”沈从文回答两个字:“自由”。  相似文献   
35.
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其通识性教育有4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联大注重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二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普遍性和强制性;三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的文理渗透和中西会通;四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学科差异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36.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但随着南京陷落,战事紧逼长沙,三校被迫南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历时九年,与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基本重合。在“烽火连三月”的环境中,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这所大学竭力守护中华文化的生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从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37.
赏析1945年5月,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冉冉升起,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不少人似乎为这"新"的莅临而欢呼雀跃、而沉溺其中。诗人闻一多应约写下这篇"微言大义"的《五四断想》,深情地寄寓着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脉系扣在一起的西南联大莘莘学子:回望、拜谒"五四"时,更应该意识当时"旧的"(文化、社会、习俗等)"不肯让路的",阻碍"新的上来",  相似文献   
38.
魏得胜 《传承》2008,(23):16-17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后期,教育部专门颁布《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如从军期间,保留学籍;复学后参加留学考试的,得以优先录取;出国研  相似文献   
39.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0.
何贤桂 《传承》2009,(11):34-34
张奚若(1889~1973),原名熙若,陕西朝邑(今属大荔)人,现代政治学家,西方政治思想史学者。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