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邢方群,当代著名报人.原名邢福津,山东蓬莱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读天津南开中学时,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在西南联大担任过党支部组织委员,并任过学校中进步学生团体和学生自治会的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62.
成鹏 《人事天地》2008,(3):33-34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迁到昆明,薪水低,住房差,条件十分艰苦。云南地处边境,做买卖的人不在少数,失去教授职位的罗隆基做起了茶叶生意,他看到闻一多困窘,特请他代画广告,付点酬劳,也算是帮老友一把。  相似文献   
63.
《创造》2008,(11):32-35
2008年11月1日,在隆重庆祝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云南师范大学喜事连连:“一二·一”标志性景观建筑揭幕。西南联大研究院正式揭牌,云南师范大学首届校董会正式成立。为云南师范大学70华诞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64.
《创造》2008,(11):60-69
作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重要内容,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第一届云南基础教育论坛,2008年10月31日上午分别、在昆明世博花园酒店和昆明莲花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65.
我生于1921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和西南联大数学系.抗战时期,我的伯父孙越崎支援抗战并开发大后方煤业.到四川任天府煤矿等四个煤矿总经理.我也随其到大后方读书.于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曾先后在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淮南煤矿当职员。1948年冬父亲孙英坡叫我回北京(时称北平).于是我回到北平接手福兴面粉厂。时值中国旧制度崩溃、新中国建立之际.每个人都在考虑去留问题。我选择留下来.开始正式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此后的60年.我一直生活与工作在北京.经历了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66.
1937年7月,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后,众多院校纷纷内迁办学。各校师生在抗战后方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维系了中国学术的薪火相传。本文结合抗战时期社会物资短缺的背景,以西南联大教师生计为分析中心,力图展现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教师的一般经济生活景象,进而阐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7.
《创造》2008,(11):96-99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创作,省话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我的西南联大》于11月1目晚在云南省歌舞剧院上演,为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大建校7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68.
大师·大学     
伊利 《检察风云》2011,(17):7-7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昔日之北大、清华以及西南联大能在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筑就教育之辉煌,不可不称数蔡元培、梅贻琦、周诒春、蒋梦麟等诸任校长高瞻远瞩、苦心经营之功。没有他们,亦绝不可能在三校中形成自由、民主、团结,极利于教学的风气。本书所记述的  相似文献   
6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取得惊人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该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特点是:强烈的担当精神,团结一致的坚实基础,"刚毅坚卓"的意志、满腔的爱国激情与淡泊、宁静、致远的博大情怀的统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宽广的世界眼光和中西结合、坚持自主创新的治学方法,严谨、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这些精神在今天对于我们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0.
“文采涣涣”既指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又指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它们同是“季节燃起”在彩云之南的灿烂花朵。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前者,则无后者,没有后者,前者不彰。西南联大九年,铸造了一座教育的丰碑,也铸造了一座文化的丰碑。西南联大的文学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联大师生带来的学院文化和云南本土地域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