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着国家和社会的面貌,也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走过30年的人们,虽然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对改革开放的记忆却同样深刻,因为他们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82.
如果不是为了考察北京现存的两座“公社大楼”.我们可能不会轻易想到那段特殊的陈年往事。但是,当面对这些曾经是历史见证的楼房时.想到也许有一天它们会从人们视线中彻底消失.就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83.
刑事见证一直被当作一个技术性问题而为我国诉讼法学界所忽视,其所蕴涵的监督制约价值和诉讼证明功能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我国现有的刑事见证规范不但内容粗疏,而且见证与否对相关的侦查行为及由此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从而导致权力滥用和制度变形,这不但与程序正义相背离,而且妨害实体真实的发现。对公权力过分信任的政治哲学、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文化以及偏重于惩罚犯罪的诉讼目的等,都影响了制度的精细化设计及其应然功能的发挥。无论是顺应证明模式转型的发展趋势还是基于程序法定原则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保障证据证明力及侦查程序正当性的要求,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刑事见证问题。只有把见证见证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行为予以制度完善并赋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刑事见证才能实现从技术到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4.
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特殊的越南学校——学校越文名“Khu Hoc Xa Trung Uong”(中央学舍区),中文名称“广西南宁育才学校”(简称“育才学校”)。这所由越方管理和教学,由中方提供顾问、后勤保障和部分中国教师的学校,是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情谊的历史见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在育才学校工作和学习的师生们,虽已白发苍苍,却永远忘不掉在学校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忘不掉彼此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85.
《中国保安》2014,(19):13-13
为纪念中国保安服务业诞生30周年,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保安、关爱保安,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保安协会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光荣与保安同行》的录制工作已经完成,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见证》栏目播出。  相似文献   
186.
201 1年7月15日,绿地中心·郑州会展宾馆(千玺广场)成功封顶。作为郑东新区CBD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280米高的郑州会展宾馆已签约引进国际知名的超豪华酒店品牌JW万豪酒店。这种强强联合,将极大地提高郑州的城市影响力,有力促进河南省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自2004年至今,短短7年时间,绿地集团在郑州投资规模已超200亿元,已完成投资100多  相似文献   
187.
2011年5月16日出版的《求是》刊发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教授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同党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历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党在领导伟大事业的历程中,是怎样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先进性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188.
赵静蓉 《探索与争鸣》2023,(1):135-147+180
沉默是记忆研究的核心要素,其意义就在于呈现无法呈现的,使被遮蔽的无声无言之物得以揭示。见证文学中的沉默源自声音的缺席,口述史中的沉默体现了语言的困惑,是一种新的话语形式,静物艺术中的沉默经由形象发声。依据沉默的表征及其与语言(声音)的关系,这三种形态的沉默依次愈益主动并富有建设性,其道德倾向和情感色彩也相应变化。今天的沉默是一种社会建构和文化实践,我们应当在社会语境中研究沉默的集体化及其对记忆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9.
邓科 《党员文摘》2023,(7):60-61
这是一位母亲在儿子18岁生日到来之际写给儿子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爱和美好,也见证和记录着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