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许地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虽然这两位大师都先后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名声仍长留人世,他们的作品仍脍炙人口,驰誉世界。两位大师为了艺术和文学,长期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以至英年早逝。徐悲鸿年仅53岁即意外病故,许地山在49岁时逝世。虽然天意妒才,无可奈何,但两位大师留下永世不灭的作品和巨著,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许地山著作等身;徐悲鸿留下传世画作1000多幅,珍藏名画1000多件,还有不少罕本古籍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人手,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许地山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思想进行了对照.从中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述了对人生荒诞境遇的深刻体验,然而对待荒诞的态度却迥异:一为退守,一为进取.许地山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以对苦难的忍受来超越现实,进而通过否认苦与乐的根本差异达到一种清静无为、自然而至的境界;而加缪则主张以"西绪福斯"式的无效无望,而又坚韧不拔的行动积极挑战荒诞,反抗荒诞,以完成人的"自我选择".这一对比不但明确表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思想实质,也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许地山的第一本小说集《缀网劳蛛》中几个凄婉动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说明了他对危难的祖国和苦难中的人民的深沉真挚之情,以及他的创作才华和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使我们对这位被茅盾称为“独树一帜’的作家及其作品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春桃》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却又未失去那一派迷人的传奇色彩。许地山的宗教思想、宗教感情、宗教情绪常常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作品之中。春桃与许地山早期作品中的尚洁、惜官等人物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但更具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强烈的民主精神。《春桃》是真正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相似文献   
15.
崔嵬 《法制博览》2010,(11):72-73
1937年春天,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经由作家许地山介绍,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  相似文献   
16.
正福建著名作家对家乡及其风土人情的描写,为我们打开了他们向往和思念中的福建乡土,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笔下那个时期的生活面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笔下似乎远去的沾着"泥"味的乡土生活。许地山笔下的乡土果实许地山,1893年生在台湾一个爱国者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尤溪。幼年时在父亲的引导下,读了不少中国经史和传统的文学名著。他在福建生活的时间很长,很多作品都描写了福建漳州一带的生活经历。许地山最著名的散文《落花生》,是非常接地气的一篇杰作,通篇以漳州地区极其平常的花生为主题,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祖籍福建漳州,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市,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浩浩荡荡的学生游行队伍中,来自天津女子师范的邓颖超和周俟松、周铭洗姐妹也在其中。周氏姐妹在民国初年便随其父由湖南湘潭老家迁居北京?这时,他们看到在游行队伍中有一位戴着眼镜,身穿半截青布长袍的瘦瘦的青年人手持纸筒喇叭,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许地山从“生本不乐”来阐发其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根本看法,并成功地表现了对自身遭历与世人世事的观察体验。具体到写作实践,在其诸多作品中,不仅充溢着一种哀的情感态度,且明确地提出了爱的行动主张,二者交融,构成了许地山“虽哀犹爱”的实践论“为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生于台南。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日寇侵吞台湾,许地山跟随其父许南英举家迁回大陆,后在福建龙溪落籍,当时许地山年仅两岁。1911年,年仅18岁的许地山,因为家道贫苦,开始自谋生活,进入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员。1913年,许地山远赴缅甸仰光中华学校任教,两年的异域生活极大丰富了他的生活阅  相似文献   
20.
刘仰东 《民主》2013,(7):49-5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是北京中山公园(中央公园)里的一个茶座。来今雨轩得名于"旧雨常来今雨不来",这是杜甫所作的一个诗序中的一句。它建于民国四年(1915),"来今雨轩"四字为徐世昌所题。它初建时的样子在《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中有这样的记载:(民国四年)建来今雨轩,坛外东南隅建大厅五楹,环厅四出廊。厅后置太湖石山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