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张正霞 《党史博览》2010,(10):38-40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从1938年6月开始,聚集在武汉的政府机关陆续西撤.重庆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中心,聚集了全国重要机构和各界名人。仅就戏剧界而言,这里聚集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华剧艺社等10多个戏剧团体.聚集了中国最多的话剧人才,包括郭沫若、曹禺、陈白尘、老舍、田汉等著名剧作家。  相似文献   
142.
禾佳  王梅  高斌 《前线》2009,(3):56-58
老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家,更是北京人的骄傲与自豪。老舍先生的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所熟悉和深爱着的北京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他那淳厚、传神的语言词汇也都源于劳动人民,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深受人民的喜爱。他的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茶馆》等剧目已成为中国话剧经典,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43.
日尧 《中国监察》2010,(22):61-61
悠扬而凄婉的唢呐声,如泣如诉,贯穿始终,震人心弦。2010年10月19日晚,由江苏省南通市纪委策划,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南通艺术剧院共同创作排演的大型四幕话剧《母亲的守望》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  相似文献   
144.
1937年延安舞台上最光彩动人的形象,是独幕话剧《母亲》中吴光伟扮演的母亲;1937年延安生活中最靓丽的女性,是担任史沫特莱翻译兼秘书的吴光伟。  相似文献   
14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期,广州是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国民党中央、大元帅府和国民政府设广州、中共中央也一度设广州(1923年5至9月)。广州各项革命运动节节高涨,人心振奋,文化活动也很活跃。文化孕育革命,革命又激扬了文化。革命与文化相得益彰,两方面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老北京茶馆的前世与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老北京茶馆,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代著名剧作家老舍和他的三幕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北京茶馆是老北京市民生活的典型环境,整日“泡”在其中的老北京市民其实是在享用一种生活方式。老北京茶馆独具的景观和风貌也折射了老北京与其他城市有别的文化精神。晚清以前流行大茶馆真正行业意义上的茶馆并非始于清代,但在清代发展得最为兴盛。有清一代,战乱结束,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的北京,人口急剧上升,南北茶商也纷纷进京开茶馆,皇城根下京城茶馆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7.
文化     
2002年底,由上海现代人剧社推出的《单身公寓》以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一批年轻白领的注意力,“白领话剧”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了上海的话剧市场,过去的几年可以说是上海舞台“白领话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8.
尚道 《台声》2007,(7):84-84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4月初台湾6大新生代剧团来到北京,向话剧百年致敬。其中对作为刚刚成立一年的台湾新生代话剧团体“李清照私人剧团”来说成立剧团的初衷不是“超越”而是为了“呈现”,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团体。 创建者刘亮延,台湾新生代诗人、导演、设计与摄影师,1979年生于台东市。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毕业,现就读于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9.
陈虹 《世纪风采》2007,(9):20-23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他刚满20岁;1944年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却告别了人世,距离27岁还差一个星期。  相似文献   
150.
宗福先,1947年2月生,祖籍江苏常熟,生于四川重庆,中国话剧编剧。1968年毕业于上海延安中学,后进入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1978年创作话剧剧本《于无声处》,这是粉碎“四人帮”后较早反映“文革”的文艺作品。剧本以轰动全国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均发生在24小时之内,把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在一场家庭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