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丁启文 《前线》2008,(12):68-69
题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执导的话剧《盲人》,是比利时戏剧大师梅特林克的一部象征主义戏剧.讲述了12个盲人陷入原始森林、等待已经死去的教士前来搭救的故事。据了解,参加本剧演出的十多名演员,都是没有表演经验的盲人。话剧《盲人》让他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2.
南桥 《同舟共进》2013,(5):19-21
美国风险投资人鲍勃·康普顿曾跟踪中国、印度、美国三国高中生的生活,拍摄了一部《两百万分钟》的纪录片。纪录片播放后,曾在美国引起了不少争议。跟踪拍摄的时间大体是两百万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学习数理化等学科,而美国的孩子则多在从事球队啦啦队表演、校园话剧演出之类的事情。抛开时间量不算,当学生们在学习时,大家都在学习什么,又如何进行学习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想起美国教材的设置和选择问题。学习中,我们的互动不外乎材料、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后两者很难改变,所以教材的选择和设置,对学生的影响就更为直接。这几年,国内关于教材谁上谁下存在诸多有益的争论,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地方的做法,作为一个参考,或许可以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63.
刘平 《传承》2011,(6):43-43
近年来,小剧场话剧的创作与演出越来越红火,以北京、上海为主,遍及全国多个城市。民营剧团的创作气势很盛,国有剧团也不断出现新作品,不仅在整个演出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观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成为话剧创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4.
没有爱上话剧的的,不会了解北京的文化森林中盛开了多少奇异的花朵。在北京,它们或身居闹市街头,或掩映于楼宇之间,用自己的表达方向人们展示着话剧世界的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5.
崔晨 《北京观察》2009,(9):30-3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剧目等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由北京市政协策划并特别支持的话剧《北平·1949》就是“盛世华章——为伟大祖国骄傲”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的剧目之一。该剧以平津战役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战争事件为时代背景,着力刻画毛泽东运用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政治韬略.令北平城内时任国民党华北总司令的傅作义经历了深刻的思索与转变,在战与和之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同时也表现了傅作义的深明大义。  相似文献   
66.
美国友人斯诺当年进陕北采访,曾受邀在保安观看"红军剧社"的演出,后来他在他那本闻名天下的<西行漫记>纪实中写道:观戏的人群,"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那里"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所演的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但对观众来说,"这不仅仅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滑稽戏,而是深刻的真理".  相似文献   
67.
阡陌 《人事天地》2007,(6):33-33
张丰毅凭借着自己塑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影视大奖,但是他最满意的却是他在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扮演的男教官瓦斯科夫,这个角色让他获得了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从影20多年来,首次演话剧,他就获得了这么一个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68.
69.
杨红 《前沿》2010,(12):126-129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繁荣的时代,但在以往研究中大都肯定了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20年代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本文将以20世纪20年代的校园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该时期校园话剧的谱系图式。  相似文献   
70.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0,(12):10-13
于伶(1907-1997),编剧、评论家、电影事业家,原名任锡圭,字禹成,笔名任大加、尤兢,江苏宜兴人。1926年中学毕业后赴苏州第—师范学校求学,参加学生的话剧演出,为其戏剧活动的开始。后进北平大学法学院,参加了"左联",为剧联领导人之一,并从事戏剧创作和电影评论工作,写出了《腊月二十四》、《夜光杯》、《一袋米》等40多个话剧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