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56篇
世界政治   7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736篇
中国共产党   995篇
中国政治   1302篇
政治理论   636篇
综合类   1388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86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识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尤其应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文中简单回顾了建国以来通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借鉴台湾经验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2.
143.
两千年前,孔子开启中国的第一个课堂教学模式。21世纪,国内大部分高校课堂依然如此,只不过多了个话筒和PPT演示。在信息技术不断日新月异的现在,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满足。MOOC,又称慕课,是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动态,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起点。高职院校的MOOC课程建设应当立足高职教学实际,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在线课程,逐步加大网络辅助教学,以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4.
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改革是成绩与问题并存。课程理念逐渐为师生接受,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并非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及考试压力的存在,影响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在开设丰富选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选修内容泛化,增加了实施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优化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上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45.
任可 《湘潮》2015,(1):77-78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由于教学经费紧缺、实验设备老化不足、实验管理工作量过大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利用日渐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引入高校计算机教学,能有效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当前,如何由浅入深、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统筹规划思政课教学,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且迫切的理论和实践任务。为此,本刊“教学设计与点评”栏目,特邀学科专家主持组稿、指导评议,开设“一体化教学设计”专栏,与广大读者朋友共享“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7.
148.
149.
目前治安防范与紧急应对工作存在着衔接配合不紧密、互补转换不到位的问题,统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影响警务协同,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主要原因是专业队伍划分过多过细,造成统合难度和成本的加大,以及专业技术力量过于集中,造成基层实战一线专业技术能力薄弱。义乌市公安机关在此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加强了以派出所为主体的综合性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统合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0.
人本性和主体性的内在特征和载体性的外在标志反映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质性特征。具备相应的条件是隐性德育课程转变为现实的前提。更为关键的,学校必须形成内在的运行机制才能激发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使得实存性的载体转化为隐性德育课程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