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林鹭萍  阙政 《新民周刊》2012,(48):30-32
对12月21日的末世论,她百分之百地不相信。"我们做的事情未必有多大的意义,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有个交代。"2012,田艺苗很忙。唱片业不景气,越来越多机构倒闭,唱片公司改走经济路线,古典音乐就更是式微。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的古典乐乐评,读者却很广。从2002年至今,十年间,田艺苗在不少媒体开设了多个音乐专...  相似文献   
32.
贝多芬艺术歌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 《世纪桥》2007,(4):69-71
本文作者略举四首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论述,调性及和声布局,织体类型与变化等方面,论述了贝多芬在四个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特征,通过纵横比较,最后总结了作曲家在各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手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33.
《中国残疾人》2008,(7):2-2
你一定听过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那首献给一位清纯、美丽的17岁女孩的歌,一如是写给你的一样。记不清你的名字,但在相片中却记住了你的清纯、你的美丽;从你亲人悲恸欲绝的哭诉里,记下了你的简历:你也是个女孩,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已在绵阳找到实习单位的女孩,年轻的生命恰似灿烂的夏花。  相似文献   
34.
小刘的故事     
在我所任教的大学里,摄影是美术系的选修项目,一个学年过后,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回到主修的路上,很少会像这阵子这么投入。当老师的总是想多给学生一点,因此,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我总是在台北家里上,藉此向他们传达一些比较生活面的东西。孩子们也很能把握机会,平时爱请假的,这时也都出现了。30多位同学把我家的客厅、餐厅挤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35.
白欢龙 《党课》2007,(4):106-108
人们有一种习惯,判断一些事情不由自主地喜欢绝对化。这种习惯,在评价一些艺术家时,表现得尤其突出。一位歌唱家成名了,有人恨不能把他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都说成是充满艺术感染力。人们对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作曲大师,除了铺天盖地的赞赏之外,往往还把他们说成是上帝制造的天才。固然,他们本身有着良好的音乐艺术素质是首要的条件,但是,在普通人中,具备那些条件的并不是凤毛麟角,而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人所得到的音乐教育,别人也并不是根本无法得到。看来,与这些先天的和客观的条件相比,他们后天的发奋努力,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我们欣赏这些作曲家创作的旋律时,也许不会想到,他们为了作曲,曾到了怎样着迷的地步。下面,讲几个有关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36.
施绵 《前沿》2012,(22):173-175
由室内乐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曲目——贝多芬《大七重奏》OP.20,是一首因极具“交响性”特质而有别于传统钢琴四手联弹的作品.该曲高低声部所模仿对应管弦乐的音色特点或演奏效果通过演奏者丰富的音色想象力和多样的演奏手法,让钢琴这一“单一音色”的乐器发出交响乐队般的音响.因此演奏该曲时,两位合作者应加强音色、节奏、层次、音响、配合等方面的训练,以获得更佳的演奏效果.  相似文献   
37.
2012年10月15日下午,成都,天空晴朗。 咖啡馆内,一首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乐曲流淌着,这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随着乐曲不断交织着,好像在讲述一个英雄克服重重困难,坚定不移朝着目标胜利前行的故事。  相似文献   
38.
作为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最后一人,马勒结束了一个时代。就像贝多芬是通往浪漫主义的桥梁一样,马勒是通往二十世纪音乐的桥梁。  相似文献   
39.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逝世。现代武侠小说世界,就像西洋古典音乐,梁羽生有如巴哈与韩德尔,金庸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然而西洋古典音乐后来人才辈出,港台的武侠小说,只有金  相似文献   
40.
顾忠伟 《党政论坛》2014,(22):62-62
弦乐四重奏是晚年贝多芬藉以吐诉其复杂情感的唯一形式。贝多芬早期四重奏,尽管有模仿痕迹,却有别于海顿的明净流畅与莫扎特愉悦的咏唱风格,不时透出贝多芬特有的矍铄和奕奕风神,即至中期则明显形成自己的音乐语感。至1827年逝世前几个月,贝多芬先后写下一生中最后的五首四重奏。这些晚年之作,是一个疲劳生命给予人世的最后馈赠,其长天秋水般的阔大气象,超越了前辈,俯仰天地,站到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