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20世纪40年代爆发的冷战无论是对于相对抗的两个集团还是对于集团内部的各国之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与中国作为冷战一方的主要参加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受到了冷战的影响,其中在经贸关系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1953年苏联“贝利亚事件”轰动一时.贝利亚到底是如何死的,至今仍是个谜.种种迹象表明,贝利亚并非经审判合法地被处决,而是6月26日在其住所被枪杀的.这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2010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150多万字.这是我国苏联史学界少有的大部头学术著作.细读全书,我觉得该著作特点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4.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赫鲁晓夫被其昔日的战友搞下台后,在家人和朋友的怂恿下,开始了回忆录的口授,这使羽翼渐丰的勃列日涅夫寝食难安。勃列日涅夫派人找  相似文献   
16.
1959年9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访美结束后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指出的那样.“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宣传苏美和解和所谓的‘戴维营精神’.并试图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苏美改善关系。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再使用武力.还指责中国把尼赫鲁推向西方阵营。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事关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领导人对赫鲁晓夫的言论据理予以驳斥。会谈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17.
尽管毛泽东拒绝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还是要协调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飞抵北京 随着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上的观点对立,中苏关系由最初结盟时期的峰顶滑向低谷。然而,赫鲁晓夫却认为中苏两国的军事联合行动是无可怀疑的,历史必将证明此点。所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飞往北京,去说服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3):6-7
1963年年底至1964年年底,短短一年时间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印度总理尼赫鲁逝世,接着,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下台。在此期间,赵朴初曾以赫鲁晓夫的口气戏填了总标题为《哭三尼》的三首散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赫鲁晓夫在畜产品问题上的急躁冒进和瞎指挥,苏联接连上演粱赞事件和新切尔卡斯克事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扼腕叹息,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前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危机中被研究得最广泛的一次危机。至今,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及危机管理研究者仍在研究它。过去,西方学者包括美国学者在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时,常常以前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核导弹为研究起点,认为是因前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导致了这次危机。但根据过去20多年来解密披露的档案与回忆资料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现在重新检视评价这次危机,不难发现肯尼迪政府本身对这次危机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这次事件给出的历史启示是:核危机是难以管理的,因为在危机中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与误判,都会导致危机升级失控,最后产生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首脑与政治家,必须严防核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